华佗百草园内多处地标命名都饱含深意,记者探寻背后的故事——
文化厚重,华佗百草园“玄机”深藏
徜徉于华佗百草园景区,广场、桥梁、河流、人工湖等,都有着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有以中药材命名的,也有以历史人物命名的,还有以历史典故、诗词命名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含了特殊的文化意义。亳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华佗百草园更加“丰满”;同时,美丽的华佗百草园也更好地诠释了亳州的中医药文化,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增添了新的展示窗口。
“神医广场”纪念神医华佗
进入华佗百草园,大门正对面有一座广场,名为“神医广场”。广场正中央是一座华佗石雕像,雕像高9.9米,神医华佗身背行囊,头顶方巾,腰系药葫芦,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据华佗百草园宣传营销部主管胡娟介绍,雕像设计9.9米的高度是为了纪念华佗9月9日的诞辰。
在塑像下方的地面上雕刻的是中国主产药材分布图,以亳州为首,包括河南禹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的四大药都一目了然。
雕像背后是七面浮雕墙,其中一面篆刻的是亳州籍书法名家于钟华书写的《华佗赋》,记述了华佗的行医经历、医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弘扬华佗精神。胡娟说,这也是于钟华老师首次用独特的“孩儿体”书写碑文,作为五代中医世家的他,以一颗童心、初心来表达了后世对华佗医者仁心的赞扬。
中间的五面浮雕墙以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为核心,五面浮雕墙体现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从经、医、药、道、器五个方面进行展示。如经书方面,木对应的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医术,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火对应的是《难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的方式,探讨论述了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等中医理论问题。土对应的是《伤寒杂病论》、金对应的是《神农本草经》、水对应的是《青囊经》。
最后一面墙是“百草图”,上面雕刻了许多的中药材。“自《史记》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医百病药汁,悠悠苦香中顽疾出去,一根银针,一碗汤药,这就是中医的神秘莫测,也是华佗百草园的魅力所在。”胡娟说。
七座桥名多与中医药有关
沿着景区主园路向北行走,是一座桥梁,名为“济世桥”。胡娟介绍说,“济世”表达了华佗悬壶济世,医者仁心。
“华佗百草园全园共有7座桥,每座桥的命名都很有巧思。”胡娟说。
例如半夏桥,半夏是一味中药。“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这句话是来自《礼记》中记载中药半夏的生长状态。半夏长出来了,夏天也就过去一半了。半夏的块茎可以入药,但不可以随意挖出来吃,因为半夏里含有生物碱有毒。半夏与姜搭配在一起是可以治疗咳嗽。
再比如青黛桥,青黛在古代常用来作为女子画眉和上色的颜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意指的就是青黛形成的过程,青黛除了可以给人们带来美丽的视觉享受,入药则可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红雨桥,则取自于毛主席的《送瘟神》这首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寓意着山水焕发青春,大地日新月异。
华佗百草园的特色展示区“本草大观园”,按照中医文化五行对应五季、五色理念布局了木之春、火之夏、土之长夏、金之秋、水之冬五大区域。
“穿过一座小桥,我们就进入了‘木之春’区域,所以这座桥被命名为‘藏春桥’。”胡娟说,永安桥则取意华佗永葆人民平安之意。此外,景区还有一座小桥,目前名字还未确定,但一定也会有一个蕴含深意的名字。
景区还有一条内河,名为“永安河”,是环绕园区的一条3.7公里的景观河道,水域总面积248亩,游客可乘坐游船观赏两岸四季不同的湖光景色。它的命名同样取意华佗永葆人民平安之意。
“两湖一山”致敬华佗曹操
在华佗百草园有两个人工湖、一座小山,两个湖分别名为“景天湖”和“青囊湖”,山峰名为“鹿鸣山”。
“景天”是一味药材,属于景天植物科八宝,全草都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的功效。景天多生长在海拔450米到1800米的地方,这种植物有多个品种,其中中药红景天就是这种植物的代表之作。
“鹿鸣”取自曹操《短歌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胡娟介绍说,亳州是三国名人曹操的故乡,这一名称既表达了对曹操的纪念,同时也代表了华佗百草园景区对来自各地游客的欢迎。
鹿鸣山上种植的是芝樱花。“芝”是绿色的意思,每年4月和9月份是芝樱花的花期。芝樱花其实并不是真的樱花,只是因为花朵和樱花很像,所以被称之为芝樱。在2020年百草园一期运营期间芝樱花绽放时,深受人们喜爱,一个月迎来了40万人次的游客,并引起新华网、央视网等国内多家官方媒体纷纷报道。
在这里种植的不仅有芝樱花,也有樱花树。樱花的根、皮、叶皆是可以入药使用的,入药之后含有槲皮素、香豆素等,可以用来解酒,也可以治疗发热、润肺等功效。
山脚下的一潭湖水名为“青囊湖”,青囊代指中医,是中医的别称。胡娟说,“青囊”一词的来源,也与神医华佗有关。
相传华佗在临死前,曾把毕生所写的医书放入一个青囊中,赠送给看守他的狱吏,后世把这些医书称为《青囊经》。书中记载了华佗的行医经验和毕生心血,但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因《青囊经》为华佗所著,所以后世也称中医为“青囊”。
“亳州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先行者,‘青囊湖’一名不仅是对神医华佗的纪念,更是体现在亳州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胡娟说。(曾莹莹/文 张延林 吴宛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