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两代四军人 薪火相传家国情 ——记亳州市“情系国防好家庭”张英明家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英明夫妇回忆往事

18岁响应祖国号召,携笔从戎,从学校到部队,又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18年。从此,军魂融入了张英明的血脉,即使是转业后回到地方,他依然保持军人的作风,立足本职,敬业奉献。他努力把“从军”的接力棒传好,在儿子们相继成年后,鼓励他们当兵入伍,为祖国效力,用近70年的时间演绎了“情系国防”、薪火相传的家国情。

响应号召携笔从军报国

8月23日,处暑节气。处暑一过,炎热渐褪,秋意渐浓,预示着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到来了。此时,市区国购名都小区内,87岁高龄的张英明老人安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与老伴蔡月田一起,翻找着几十年前的旧皮箱,回忆着昔日在部队里的那些永生难忘的好时光。

“那是1951年,为加速我国国防建设,国家号召全国优秀青年学生及青年工人报名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我当时在凤阳中学上学,也积极报了名,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虽然听力大不如从前,但看起来张英明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声若洪钟,回想当年哪些火热的军旅生活,仍很激动,“部队是个大熔炉,当兵最能锻炼人,同时也尽了保卫祖国的义务。”

在十八年的军旅生涯中,张英明勤奋好学,苦练本领,先后进入多所军事学校学习,取得了解放军第二坦克学校、第三战车编练基地等毕业证书,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技师、助理员等技术尖兵,成为所在部队的技术能手。“当时我们的口号是提高政治觉悟,努力学习军事技能,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民坦克手。” 张英明回忆说,“那时候天天晚上学习,只要有时间,就抱着书本、讲义、复习题学,通过学习掌握了坦克的构造、提速性能、战略战术等,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先进。”

坦克兵的训练很艰苦。“你看我这样的硬身板,要是在坦克里面训练一个小时,全身能湿透。平时我们都是训练半小时,里面穿衬衣,外面是工作服,结束时也要汗透。” 张英明的努力付出得到了所在部门领导的肯定,在其1952年的一份立功材料中,所在部队领导多次对他平时的表现给出很高的评价,认为张英明平时重视学习,肯钻研,通过不断改进个人工作方法,提高了相关业务的整体工作效率。同时在每次实习后,他都组织小组讨论,深入研究,及时克服缺点、发扬优点,耐心辅导帮助其他同志,不让一个同志落伍,是一名优秀的军事院校学员。“当兵最能锻炼人。虽然训练辛苦,但能增强人的体魄、磨炼人的意志,让你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去干,差一点也不行。” 张英明说。

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1969年,为响应国家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张英明离开了此后一生魂牵梦萦的部队,转业来到地方。由于妻子蔡月田一直在当时的亳县人民大食堂工作,最终张英明转业到了亳县。从此,他根扎在这片土地上,用军人的坚毅和品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发光发热,贡献力量。张英明先后在亳县酒厂、亳县卷烟厂、亳州市烟草公司等单位工作,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中从他不挑肥拣瘦,从不伸手向组织要条件,哪里需要去哪里,哪里艰苦奔哪里,直到1993年退休。

以身示范传承军人家风

每天擦拭家门口悬挂的“光荣之家”匾牌成为今年张英明老人的一个新任务。

悬挂光荣牌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弘扬拥军优属优良传统、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退役军人,张英明老人今年也收到了一块 “光荣之家”匾牌,加上家里三个儿子分别收到的“光荣之家”匾牌,这个大家庭共有四块光荣牌。“牌匾虽不大,但带给一家人的荣誉感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比的。” 张英明说,“我是当兵出身,也一直用部队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了就想把他们送到部队锻炼锻炼。先把大的送走了,老二老三一起走的。”

张英明自豪地讲述起三个儿子的从军历程:1984年,长子张亳海入伍,在国防科工委某基地服役;1986年,次子张亳伟和三子张卫东同时入伍,分别在原第二炮兵某基地和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服役。三个儿子在部队均表现优秀,多次获得荣誉嘉奖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三个儿子先后退伍,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尽心尽责,都有着很好成绩。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他在部队当兵的事情,从小对我们要求就很严格,从吃饭穿衣叠被到走路都按照部队的规定来,对我们影响很大,所以我从小立志也要成为一名军人。” 53岁的张亳伟曾有过近四年的军营生活,他说,“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在二炮当兵训练是很辛苦,但保家卫国还锻炼人,而且当时那些战友在一起,不但不觉得辛苦,还感觉很痛快。”

“孩子大了都去了部队,作为军属,我觉得很光荣。几个孩子也争气,在部队都入了党。” 80岁的蔡月田老人看着面前的儿子们高兴地说,“现在几个孙女都是大学生,四个毕业后都有了很好的工作,他爷经常教育她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说要想为国家效力,没有技术就不行。”

“我也一直要求我的孩子要继续传承军人的家风,在工作中继续发扬能吃苦、能干事的精神,去做好每件事情。” 51岁的张卫东说,“我父亲是当兵的,我两个哥是当兵的,我也是当兵的,虽然现在我们退伍了,但退伍不褪色,军人的传统作风不能丢。”

义不容辞照顾战友子女

虽然只有四个儿子,但说起孩子的时候,张英明老人总说他有六个孩子,而另外两个子女则是他认养的孩子,其中一个是蔡月田单位一位军转干部的女儿,另一个则是张英明战友的儿子。

“当兵是一辈子的事,战友更是没有血缘的兄弟。看到当兵的战友家里遭了难,我们不能不帮一把。” 张英明说,当年爱人单位分配一名军转干部,家住农村,到单位不久,就不幸因病去世了。后来,他15岁的女儿玉兰接父亲工作岗位上班。由于家住农村,城里又没有亲人,刚上班时,玉兰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

“天都黑了,跑到俺家,我就让儿子腾屋子让她住,让她在家吃饭,直到单位最后给她分了房子才搬出去。”蔡月田说,“她爸也是当兵的,去世了,她妈还带着几个孩子,玉兰也是个好孩子,我就想怎么也要拉一把。”

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有限,张明英夫妇本身已有四个儿子,他们的这种做法,很多人都不理解。街坊邻居都说:“你们四个孩子都够困难的了,怎么还能有精力再领回家一个呢?”“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从部队转业到亳县,当时举目无亲,能够在亳县安家落户,得到了很多同志的帮助。现在这样的事摆在我面前,我义不容辞。” 张英明回忆说,就这样,玉兰就成了他们家的闺女,四个儿子也把玉兰当成自己的亲姐姐,有好东西总是先给姐姐送去。后来,一家人又帮玉兰找到满意的对象,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她也早把自己当成了家庭的一员,直到现在,每年大年初一,玉兰夫妻总会带上自己的子女到家中给老人拜年。

“小纬也是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我了。”蔡月田回忆说,小纬父亲是张英明的战友。在重病弥留之际,他曾拉着张英明的手说,“小纬以后就拜托你了。”当时,张英明含泪回答说,“你放心吧,我一定把小纬当成自己的亲儿子对待。”

小纬父亲去世后,张英明就将小纬认作义子,对其关爱有加,直到其成家立业。“俺干爸这些年对我就像对亲儿子一样。”回忆起当年的点滴,小纬激动地说,“他是我父亲的战友,父亲过世后,他在我心里,就是我的父亲。”

“只有国家强大,家庭才会更幸福。当年我转业到亳县,就一个背包、一个木箱,现在是儿孙满堂,成了一个军人大家庭。” 张英明说,“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从军经历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好男儿就是要去当兵。我希望孩子们将来无论在什么岗位,就算脱下军装,也要时刻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快评

只有国家强大 才有家庭幸福

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国防的强大;国防的强大,离不开前赴后继的子弟兵,离不开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更离不开那些融入血肉的军人魂。部队服役的时间也许只有几年,但军营的成长增强了人的体魄、磨炼了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让你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去干,差一点也不行。”

“无论在什么岗位,就算脱下军装,也要时刻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因为,“只有国家强大,家庭才会更幸福。”这是一位87岁老兵用一生的经历凝结的智慧之语,这也是一个普通家庭70年“情系国防”演绎的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