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药都大地 大爱播撒四方

2023年7-8月份“亳州好人”点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经亳州好人评委会评选,2023年7-8月份“亳州好人”揭晓,他们分别是:见义勇为好人周绍辉、陈新节,敬业奉献好人李平、何晴,孝老爱亲好人罗贤德,助人为乐好人张灿灿。

见义勇为好人周绍辉、陈新节:接力勇救落水母子

周绍辉

陈新节

陈新节,涡阳县城关街道向阳社区居民;周绍辉,涡阳县城管局工作人员。今年8月11日傍晚,两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接力救起掉入涡河中的一对母子,该事迹受到《人民日报》、央广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当天,陈新节陪三个孙子在涡河二桥岸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一名男童在水里挣扎,还有一女子跳进水里奋力把孩子往岸上推,陈新节连忙下水把孩子捞起来,母亲则越挣扎离岸边越远。不会游泳的陈新节大声呼救,此时老城管周绍辉闻声赶来,奋不顾身跳进河里,成功将落水者救起。

两位老人接力将母子救上岸,在确认母子二人安全后便悄悄地离开了现场。周绍辉说,“咱救人不为表彰和被人感激,就为了帮助别人。”陈新节表示:“这没什么,如果换成其他人遇到这事,也不会袖手旁观的。”

转业军人周绍辉,工作生活中曾多次救人于危难时,他曾救下上吊的男子,救起挣扎于河中心的少年。下岗工人陈新节,生活中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热心社区公益事,赢得了身边群众的一致好评。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温士朋点评:男孩落水,母亲搭救遇险,生死就在一线之间。危急时刻,周绍辉、陈新节接力施救。拼尽全力的几分钟,挽救了两条鲜活的生命。挺身而出,彰显与死神以命相搏的果敢;悄然离去,低调的身影藏着非凡的气质。水火无情,人间大爱,他们都有一颗温暖世界的热心。

助人为乐好人张灿灿:大爱无疆 无偿献血15载

张灿灿

张灿灿,中共党员,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工作人员。2008年,他开始第一次无偿献血,目前连续24次献血总量已达9000毫升,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

2016年8月的一次献血过程中,张灿灿留存样本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3月的一天,张灿灿接到红十字会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配合完成高分辨检测和体检工作外,张灿灿还开始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确保能够顺利捐献。5月29日,张灿灿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于当日开始注射动员剂。6月2日,成功捐献了36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由此,张灿灿成为全国第15347例、我省第511例、我市第2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除了长期无偿献血,张灿灿平日还默默做好事。2021年郑州暴雨灾害发生后,张灿灿立即捐款。此外,他还通过水滴筹等平台为身边有困难的同学朋友累计捐款十多次,捐款金额2000余元。张灿灿深知,公益事业是一点一滴凝聚起来的,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爱心举动,也会给救助对象带来温暖的关怀。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李丹崖点评:一名医务工作者,15年无偿献血路,连续24次无偿献血,累计献血9000毫升,并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360毫升。面对他人的生命危机,张灿灿多次张开爱心怀抱,为他人带来“灿”然生机,用一次次勇敢与大爱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担当与风骨。

孝老爱亲好人罗贤德:跨越血缘 亲情不分内外

罗贤德

罗贤德,中共党员,涡阳县马店集镇大胡王尧居委会耿庄村村民。

罗贤德和妻子都是朴实的农民,家有两个孩子,2001年,因为妻弟去世,弟媳改嫁,夫妻俩将岳父岳母从四川接来照料,并将妻弟六岁的儿子接到家中抚养,把岳父岳母与自己的父母同等对待,将妻侄熊家鑫当亲生子女对待。二十年多年来,为了赡养四位老人并抚养三个孩子,支撑起整个家,罗贤德做过很多小买卖,卖过红薯粉、摆摊卖过小吃、做过衣服。即使日子再怎么艰难,罗贤德从未亏待过老人与孩子。二十多年如一日,罗贤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跨越血缘关系的人间大爱。

2011年,岳父生病住院,罗贤德白天忙生意、晚上守在老人病床边,一年后老人不幸去世。岳父去世后,罗贤德对岳母的照料更加悉心。“都是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苦了自己,也不能苦父母和孩子”,正如罗贤德所说,这些年来,这个重组的幸福家庭让远近乡邻点赞。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李丹崖点评:二十载家庭风雨,四老三小的“家庭负累”,罗贤德毅然担起来这个担子,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为此,他在街头吃苦干过多个“小买卖”,来维系整个家庭的开销。罗贤德没有豪言壮语,他用真汉子、顶梁柱的风格扛起了家庭的“甜蜜负担”。

敬业奉献好人何晴:放弃回城 爱洒偏远村小

何晴

何晴,涡阳县高炉镇四零村人,现为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教师。她先后获得药都最美教师、亳州市榜样人物等荣誉称号。

王老家小学是旧城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2014年9月,24岁的何晴第一次来到了这里,在这个只有一二百名学生、10名教师的村小,一待就是8年。8年来,何晴多次有回到涡阳县城工作的机会,但她都选择了放弃,下定决心坚守在这个偏远的村小。

何晴说,“自从走进王老家小学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了要帮这里的孩子走出去的决心。”

怎样让孩子走出去,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以前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在全学区倒数,生源流失严重。 2019年,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 “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何晴暗暗下定决心。为此,何晴带领全体老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目前,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在校生超过200人。近年来,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学。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李丹崖点评:乡村执教八年如一日,大爱播撒在村小少年的心坎上;放弃县城工作机会,坚守奉献在光辉神圣的三尺讲台。为让农村娃在家门口上好学,默默奉献的当然不止何晴一个人,她感召的是越来越多的一群人。何以绘晴空,心中有彩虹。

敬业奉献好人李平:耕耘乡村 甘当百姓“贴心人”

李平

李平,中共党员,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1993年,李平到土桥村参加工作。2014年,李平带领土桥村民在全县率先完成“一户一块田”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将全村7260亩土地一次性全部流转,实现了村民不种地、收入不减少的目标。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李平带领村民成立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大力发展毛豆、西兰花、甜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使土桥村实现了从传统农作物种植到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型,一年土地至少有三茬收入,每亩每年净收入比原来增加一倍,探索出一条“村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同时,他外出招商引资四家企业, 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1万元,快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由弱变强。

做好村务工作的同时,李平多年坚持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奉献爱心。他无私收留同村准孤儿李四倍;他连续爱心助学12年,累计捐款11万余元。2016年以来,李平先后被评为“亳州市劳动模范” “亳州市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温士朋点评:脚上沾满多少泥,心中沉淀多少情。奋战于基层一线30载,累计捐赠30多万元,他的努力在脱贫产业项目中开花结果,他的使命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绽放光芒。抓党建、跑项目、建工厂,李平用兢兢业业诠释了百姓“当家人”的角色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群众“贴心人”的使命与职责。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