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腰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知道我参加全市第八批下派帮扶工作的亲友们,无一例外地说出这样一句话:农村工作苦啊,工作起来没个周六周日,忙起来一天三顿饭都没正点吃。现在正值酷暑,乡下蚊虫还多,有你受罪的!我一一回应他们的关切: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决定了,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不能退缩,只能大步向前走,办法总比困难多。

公车自市政府大院儿出发,一路向南,疾驰在105国道上。车窗外骄阳似火,田野里只剩下了麦茬,打好捆的麦秸像圆乎乎肉墩墩的金色石磙,三三两两地堆放在田间地头。往日到县区工作调研时,最喜欢欣赏车窗外四季的风景,顺手打开车窗,热浪扑面而来,我才知道,我的心还是慌的。虽然痛下了决心,但面对未知的未来,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早在接到下派通知之前,我就数次想象到驻村的工作状态。早早地把衣柜里的裙子挂到了角落处,翻出了轻便的T恤衫与牛仔裤;高跟鞋也擦得干干净净放到了鞋柜里,拿出几双舒服的平底鞋与轻便的运动鞋放在门口,随时待命、一蹬就走。从现在开始,一切装束要以朴素干净为主,既要得体舒适,又要方便随时走村入户……但这些准备似乎又远远不够。从未在基层工作过的我,将要面对与机关工作不同的节奏、面对各种各样的基层群众,面对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项新的工作任务,我该以什么样的状态适应与往日不同的节奏?该怎么着手开展工作呢?

一个小时后,车子拐进了淝河镇政府院内。早就在办公室等候的镇党委书记冯新热情地介绍了淝河镇与李腰村的基本情况。与另外两名队员会合后,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往李腰村。

出淝河镇政府,车子一路向东行驶,转弯到向南的乡村公路不多久,过了一个小桥,便看到一幢三层的黄楼矗立在那片黄色与绿色相间的田野上,小楼的顶部赫然显示着“李腰村党群服务中心” 9个鲜红的大字。

“这里就是你今后工作生活的地方了,好好补上基层这一课。我们妇联的干部到哪里都能干好工作。‘单位娘家’是你坚强的后盾!”下了车,送我过来的市妇联主席徐丽微笑着给我打气。

站在村部宽敞的院子里,抬头看着村部楼上的那几个鲜艳红字,我不安的心似乎一瞬间安静了下来,既来之则安之。

几个村干部七手八脚地把我的物品搬上了二楼,大家一起擦桌子、拖地……看到他们脸上的汗珠与真诚的微笑,顿时心里溢满了温暖和感动,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战友啊,有这么温暖友爱的战友,何惧前路漫漫,相信未来可期!

我笑着和他们说感谢!张勇书记接过话说:“你们抛家舍院地从城里来支援我们村的工作,应该是我们感谢你们才对。”

一番收拾后,看着我宿舍内干净的白墙,素雅的家具,一种“极简”主义生活方式逐渐打开。铺开台布装饰好书桌之后,环顾自己未来工作生活的这间小屋,我忽然有一种回归单身生活的窃喜。

没有想到,自踏出校门的20多年之后,我再次住进了单身宿舍,这种感觉仿佛是经历了漫长的梅雨季节的阴冷潮湿之后,抬头看到天空中乌云散去,阳光从云团中直射下来,照耀到脸上,让人不禁嘴角上扬。

我把纸箱里的书籍摆到靠墙的书桌上,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写下第一行字:

6月10日,晴。你好,李腰村。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