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清代的便携天平秤。
戥子装在叶子形状的盒子里。
自古以来,中药调剂就有“三分辨,七分量”的古训,治病用药,剂量大小需根据具体病情、体质及药物特性综合判断,合适的剂量才能发挥最佳疗效,过量可能伤身,不足则难以见效,关键在于辨证施治下的精准调配。因此,药物剂量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关乎着疾病的治愈与疗效的优劣。
在中医药界,控制药物剂量的度量衡用具有戥子、天平秤等,虽然经过历史的变迁,这些传承千年的器具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依旧散发着不可取代的魅力。
戥子 衡器史上的精度奇迹
戥子学名戥秤,亦称等子,为北宋科学家刘承珪所发明,专用于称量金银与贵重药材,其分度值精确至1厘(31.25毫克),成为世界衡器史上的精度奇迹。
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医药文化收藏家韩志军表示,戥子属于一种小型的杆秤,虽然现在其实用价值已经基本丧失,但是戥子以其用料讲究、刻画精美以及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医文化,仍然拥有不俗的收藏价值。
韩志军展示了一个他收藏的外壳呈叶形的木质戥子,打开巴掌大小的外壳,一方精美的戥子便出现在眼前,外观和平常的杆秤一般,有木杆、铜盘、细绳、秤砣等,只是小了许多。“因为小,它才无比地精确,在选用如麝香、牛黄等贵细的药材时,才能称出所需要的重量,这是对求医者最大的保障。”韩志军说。
韩志军介绍,古代戥子的制作很考究,戥杆一般选用象牙、乌木或兽骨,戥盘以青铜或紫铜打造,避免药材与铁器接触(因部分药物“忌铁”)。一杆戥子常配大小两枚戥锤,称量范围覆盖0.1克至250克,贵细药材专用“分厘戥”精度可达0.1克。
有时在戥子的外壳上会有药堂的堂号,更精致者则会用山水、花鸟、福禄寿喜等图案文字来装饰。在这小小的戥子上,可以看出中医在经营中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经营,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美学修养。
天平秤 生死毫厘的仁心砝码
天平秤,顾名思义和今天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秤大同小异,主要是用来进行称量药品重量的。
韩志军展示了一件清代的医用托盘天平秤,这架天平秤和普通天平相比,它体积小且综合性强,只有掌心大小,保存在木壳内,上方有两个针码,主要用来对准平衡点,保持平衡。
托盘天平秤主要用来称量贵细类药材,使用时,一侧放砝码,一侧放药材。这种小规格的天平秤易于携带,方便旅行和外出看诊,还有一些大的天平秤是固定式的,放在药铺的柜台上使用。小小的天平秤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医者仁心,以及对事物精益求精的态度。
药器同魂 器具背后的医德传承
“药戥称的是药,更是医者‘慎独’之心,‘分两即生死’是流传千年的训诫。传说古代药工若故意短秤,须自折戥杆谢罪。”据韩志军介绍,药工操作时需“齐眉对戥”——左手持杆固定砣弦,右手取药,举杆齐眉检视平衡。动作如行云流水,戥盘起落似蜻蜓点水,兼具精准性与仪式感。至今在传统药铺,戥子仍是“慎勿轻忽”的医德象征。
韩志军介绍,古时以十六两为一斤的戥秤上,钉有十六颗秤星,传说这十六颗星取自范蠡。他发明杆秤后,又选取天上的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在杆秤上作标记,每一颗星代表一颗星宿,以十三两为一斤,后来又加入了福、禄、寿三颗星,改为十六两为一斤,警示使用者在称量过程中,切记不能缺斤短两,投机取巧,否则少一两为“损德”,少二两为“伤禄”,少三两则“折福”,寓意着使用者要讲究诚信、公平,无愧天地。
如今,传统手工戥秤调剂的模式逐渐被取代,各大药房基本用小包装饮片代替散装中药饮片,并且配置了更加精准的电子称量工具。但是,无论是有千百年历史的“戥秤”,还是在现代技术下诞生的电子秤,面对前来的患者,不变的是一代代中药人的初心——准确称量手中每一味中药,守好古今医道的职业操守与基本道德。
(路振杰 王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