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日记本”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母亲性格随和,乐于助人,这让我家成了村庄的通衢,每天进出的人络绎不绝。有人是来借东西,有人是来还东西,有人不借也不还,纯粹是走顺了脚,过来跟母亲唠家常。

母亲总是有求必应。最神奇的是,她既能应得下,又能应得了,更能应得好。比如,到了春天,几场雨一赶,瓜果蔬菜就要落地认家了。村人这才想起,去年吃得太贪心,忘了留种子。他们来找母亲。母亲抽出手,往围裙上正反擦几下,便带他们打开她的“百宝箱”。

那面墙的确是个“百宝箱”,别看模样不咋滴,癞头疮脸,坑坑洼洼,但是啥都有!

那些白皙、细长的种子,是香瓜、面瓜或脆瓜,像一片星云,镶嵌在墙壁上。我轻易就能穿越回上一年,看母亲掰开瓜,信手往墙上一甩,瓜瓤便拉着瓜籽,紧紧粘在墙上。我能看到的也只有这些,至于哪些是香瓜?哪些是面瓜?哪些是脆瓜?只有母亲认得出来。

这还不算啥,更厉害的是,那些裹在草木灰里的种籽,像儿时玩泥巴的我,鼻子眼都不分了,母亲却一眼就能分出来。有些种籽,像南瓜、冬瓜和辣椒等,没黏性,粘不住墙,就和上草木灰,一块拍到墙上。黑乎乎的一坨,这一块,那一块,很是不雅观,但是,种籽窝在里面舒适得很!风吹不着,雨淋不到,虫子也无处下嘴,萌发后,个个根正苗红。

这面墙,显然不够母亲用,她化平面为立体,用钉子凿出一个个三维空间。钉子的分布没有规则,可谓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有规则的是,每个钉子下,都吊挂着塑料袋或布袋。高一包,低一包,包包都是“悬案”。丝瓜、豆角、梅豆等,颗粒太大,扶不上墙,只能装在袋子里。母亲却如同透视眼,什么种籽在哪一页、哪一行,她一拿一个准。

寻得种籽,村人甚是欢喜,忙趁东风种瓜果。也有懒人,错过下种的节气,不过,不用急,母亲有办法。每年育苗时,母亲都会多育一些。谁家缺苗,谁家没苗,都来找母亲。

母亲带人来到墙外的菜地,掀开育苗的薄膜,挑拣最大、最壮的秧苗,送人。寻苗的人开心,母亲也开心。赶上得闲,寻苗人会帮母亲把秧苗移栽进菜地。他们一边聊天,一边移植。一垄一垄,像田字格,写在中心的秧苗,一天一个模样。两层叶子,就迫不及待地挂果。

还有更懒的,或者太老,有心无力的,春天没播种,吃什么呢?也来找母亲。

母亲的菜地没有栅栏,瓜果也没有标记。有人没人,谁都可以摘。母亲摘菜时,无论谁经过,她都热情地招呼。手往藤蔓里一抄,摸出黄瓜或番茄,递过去。来人也不客气,伸手接过,往衣襟上擦擦,一咬一个嘎嘣脆。赶上下果时,母亲吃不完,就挨家挨户地送。

母亲掰开瓜,往墙上一甩,种子字字珠玑,一面墙又写得满满堂堂。我忽然觉得,她就是村庄的“土雷锋”,那面墙和墙外的菜地,则是她的“日记本”,记录着光阴的轶事。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