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稀饭是最为常见的家常食物,水里加入米面煮,按照一贯的划分标准,稀一些的叫做稀饭,稠一些的叫做粥。俗话说“穷人喝稀饭富人喝粥”,说明稀饭跟粥还是有区别的。在亳州民间,无论是稀是稠,都被称为稀饭。

稀饭是中国最古老的食物。据学者考证,宋朝以前,因为缺少油脂,普通人家很少炒菜,煎炸类食物也很少,所谓吃饭就是把食物煮熟而已。粮食作物可以煮了直接吃,磨成粉做成馍饼之类的谓之干饭,加水熬煮的就是稀饭。

吃稀饭节省粮食。一锅水,加上少许面粉,就能让一家人有饱腹感。历史上的大灾之年,政府的一项重要赈济措施就是施粥,这是最节省粮食的做法。吃上一碗稠些的,饥民们必然感恩戴德,如果稀饭清澈可照人,那就是出贪官了。北宋范仲淹少年时穷苦,他每天晚上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就着咸菜,早晚各吃两块,吃完继续读书。粥放凉了能切块拿着,要么是冬季,要么是很稠。有人怀疑范仲淹“断虀画粥”故事的真实性,不过对此不必过于计较,只是为了表示范公家贫志坚而已。粥成本低廉,某人懒散不干活,就经常被人说“连粥都喝不上”。但粥并不是穷人的专属,喝粥的人未必很穷,古代喜欢喝粥的皇帝、达官贵人有很多,他们将粥作为调养胃口的方式,该吃的鸡鸭鱼肉并不会少。

与稀饭对应的是干饭,我们常说谁是“吃干饭”的,其实是骂人的话,意思就是光会吃饭不干活,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仔细考证下来,这应该是穷人对富人的羡慕与敌意。

亳州乡间的稀饭,制作极其简单。先煮开一锅水,面粉加温水在碗里搅拌成糊状,再慢慢倒入锅里快速搅拌,煮开就是白稀饭。亳州吃早餐,馍是主食,就着菜吃,想要顺利把馍送进胃里,不被噎着,就少不了稀饭。吃饭时,每人一碗稀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低调而流畅。稀饭黏稠润滑,顺着食道缓缓入胃,带给人的是满足、踏实、舒坦。搅拌面糊时,如果搅拌时间长,面粉搅成筋,再挑碎入锅,煮成的稀饭更为清澈,面筋星星点点有嚼劲。今天亳州的酒楼,大多有这道主食,名为疙瘩汤。

稀饭的做法很多,丰俭由人。煮稀饭的时候,可以加入大米、玉米、豇豆、红豆、花生、红薯干,吃起来更为香甜劲道。物质丰富了,稀饭里加入的食材品种更多了,比如红枣、银耳、桂圆以及各种干果,就成了八宝粥。南方人更会煲粥,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咸粥,里面有皮蛋、瘦肉,有猪杂、海鲜,有各种花草补品。寻常的稀饭,可以看出一家人的经济状况,条件好的家庭,多用鸡鸭鱼肉做咸稀饭,穷一点的喝白稀饭。

稀饭,素雅纯真,浓稠缠绵,清甜爽口,沁透着最为寻常的烟火气。小时候的夏季,母亲下地前,经常煮上一大盆稀饭,清亮得能照见人影。体力劳动出汗多,休息的时候大口喝上两碗,清凉怡人,解渴解乏,补水效果极好。亳州人相信馍饭最养人,如果生病,就要戒掉辛辣食物,只吃清淡食物,稀饭是首选。稀饭是流质食物,不需要费劲咀嚼,不需要肠胃的大量蠕动,容易被吸收,减轻了肠胃的负担。实际上,养肠胃本身就是中医的说法,是中国人的传统,西方根本没有。

如今生活好了,但大家仍然都喜欢喝稀饭,这种习惯非常强大。与母亲聊天,说起当年的农村生活,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家人喝稀饭的场景,那种场面特别温馨。上一代人,饿肚子的记忆很深刻,节俭的习惯难以改变。母亲带孙子,喜欢填鸭式喂稀饭,一是觉得稀饭养人,孩子吃了健康;二是为了节省,跟其他食物比起来,稀饭成本最低。

当年母亲煮稀饭,大铁锅里,篦子上熘馍,锅里的热水直接用来煮稀饭。稀饭盛进碗里,锅底留下一层薄如蝉翼的锅巴。锅巴与上面带着的面糊一起,吃起来焦香软糯,用铲子取下后,是孩子们争夺的对象。如今我经常自己熬稀饭吃,当年的大铁锅、高粱秆锅盖,换成了精制的电饭锅,没有了大铁锅“咕嘟、咕嘟”诱人的声音,空气里少了淡淡的甜香,锅底也没有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锅巴。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