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恨水作品研究和出版史上,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他的小说、散文、诗词等,很少见到他的书信。黄山书社本次出版谢家顺、张伍、张明明辑注的《张恨水书信》,实乃中国文坛一大盛事。老舍先生曾说:“恨水兄就是最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人。所以,我称他为真正的文人。”读罢《张恨水书信》,收获很大,感思良多,愚以为珍贵书信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张恨水真挚的文人情怀。
爱国抗战的精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张恨水来到重庆,加盟新民报,开辟副刊“最后关头”,摇旗呐喊,力主抗战。
1938年 1 月 15 日,他在致读者的《这一关》中表态:“在许多条件之下,不由我不作一回最后的努力,所以我就毅然地答应了在这‘最后关头’上来作一个守卒。任务,自然是呐喊。”8 月 26 日,他在公开信《答是公先生》中呼吁:“‘最后关头’文字,完全公开,凡与抗战及为劳苦民众呐喊之稿件,皆所欢迎。”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民族情怀,感人至深。我们知道,张恨水的政治观点是“居中偏左,遇礁即避”,也就是倾向中共,有两封书信可以作为例证。
1938年 3 月 21 日,张恨水在公开信《关于诗》中说道:“而这位新的不能再新的朋友毛泽东先生,他也是常常大作其七律,所以我们不以作旧诗有碍于思想之前进。”足见张恨水对毛泽东用旧体诗抗战的推崇。
1950 年 1 月 21 日,张恨水给国民党抗战名将余程万师长写了一封信:“不过是多增加一些蒋介石匪帮们的一些爪牙和狗腿而已,他利用了这些爪牙不是打日本,而是打人民,打代表人民的政党共产党和人民的武装人民解放军。”张恨水正面表达了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痛恨。
张恨水的抗战视野和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放眼国际。
1938年 9 月 2 日,他在“最后关头”之《答和尚》中写道:“而南京失陷,大批日本和尚随着日本大炮,进了中山门。”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渗透至深,连日本和尚都跟着侵华了。
1939 年 1 月 19日,张恨水发表《关头语录》:“法西斯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拉人加入反共公约,结果只拉上了一位马牛其风的小匈牙利。世界上似乎也有些公理存在。”说明张恨水是支持共产党、相信公理的。
古典辞章的研究
张恨水之所以能成为“民国第一写手”,与他对古典辞章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1926 年 5 月 6 日,张恨水在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发表《诗之讨论》:“读者若是偶然肯翻一翻唐诗,念一念《将进酒》《高轩过》《蜀道难》那样才气纵横的文字,你才知道旧诗一点不会束缚人。”足见张恨水对“旧诗言志”观念的坚持。
10 月 5 日,张恨水又发表《对伯雨君来诗之斟酌》:“大凡以诗咏时事,有两法:一为竹枝词,一为七古。此一种体裁,各以所咏之事,自为斟酌。譬如同一国庆,写提灯会,则宜用竹枝词;写阅兵,则宜用七古也。”表达了他用七古、竹枝词吟咏时事的观点。
张恨水不仅是诗作大家,也是填词高手。1926 年 9 月,他在“明珠”之“他山之石”中给幽亭君回了一封公开信《填词之一得》:“词之章法,小令在文行于空,不得铺景叙事。中调则不妨情景兼重。长令,则大概上半阕叙景,下半阕描情。而能于叙景中,略点缀一二描情语,尤觉全体生动。总之,当使一气呵成,不露拼凑痕迹也。”阐述了他对小令、中调、长令的理解。
1929 年 6 月 24 日,他在“明珠”之“免费邮筒”中回复野航先生《谈词》:“愚意,词原分两派,一为婉约,一为豪放。但能典则浑成,二者皆可,实亦不必苦求晦涩。”我们可以窥见张恨水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开明。
张恨水擅长诗词,对制曲也有涉猎。1926 年 10 月 21 日,他在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之“他山之石”中答复陈逸飞君《学曲入门》:“吾人如学制曲,当先随能昆曲者,学习昆曲。此关既过,则照谱填词,应手成曲矣。”足见张恨水制曲思路的清晰,后来酷爱京剧,当于早年学习昆曲有关。 (未完待续)
作者:李品齐,生于1974年,安庆潜山人,199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新闻学系,曾为安徽广播电视台人物频道负责人、党支部副书记、纪检委员,曾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党务干部研修班课程学习,多部门历练,多岗位沉淀,多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2021年,策划、导演、制作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纪录片《伟大楷模王步文》,出版党史学习教育诗集《百年史诗》等。
来源:亳州晚报
编发:亳州新闻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