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泉酒是我国北宋时期产自安徽蒙城,且位列天下第一的皇室名酒。要追溯它的源流,还要从北宋高太后和我国酒文化的历史谈起。
高太后(1031-1093年)讳正仪,乳名滔滔,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南七里高庄人。高太后是北宋著名爱国将领、卫国武烈王高琼和红马金刀刘金定的曾孙女;祖父高继勋号“神将”,封康王;父亲高遵甫为北作坊副使、封楚王,母亲曹氏是宋朝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宋仁宗曹皇后的胞姊。高太后自幼随姨母长于宫中,与仁宗的养子赵曙同岁,后由仁宗作主嫁于赵曙。赵曙继位后是为英宗,她成为皇后。儿子神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孙子哲宗即位,被尊为太皇太后。
中国是美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极盛之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酒文化在其中占有独特而多彩的地位。到了宋代,由于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承平日久,饮宴文化发达;国家实行专利榷酒政策,鼓励多产多销,以致大小酒肆遍布城乡,大小作坊也从官酿扩展到家酿;从而推动酒业蓬勃发展,促使酒文化发挥到极致,期间还出现了很多酒学专著。
酒学专著中的记载
首先是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①。
张能臣,名次贤,官至奉议郎,好学,喜缀文,著有《郧乡》《涪江》二集;尝记天下酒名,著有《酒名记》。《酒名记》共列北宋名酒223种,基本涵盖了北宋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各种各类名酒,其中有皇亲贵戚的家宴酒,如“高太皇香泉酒,向太后天醇酒,张温城皇后醽醁酒,朱太妃琼酥酒,刘明达皇后瑶池酒,郑皇后坤仪酒,曹太后瀛玉酒”。这里位列第一的是高太皇太后的香泉酒。
还有宋人朱肱的《酒经》(又名《北山酒经》)②。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宋代著名医学家,曾在杭州开办酒坊,有丰富的酿酒经验,撰《酒经》三卷。他在《酒经》一书中记载了香泉酒曲的制作配方:白面一百斤,分作三份,共使下项药:川穹(七两)、白附子(半两)、白术(三两半)、瓜蒂(二钱)。以上药共捣为末,用马尾箩筛过。亦分作三份,与前项面一处拌和,令匀,每一份用井水八升。其踏罨与顿递祠祭法同。此曲制成强调了药效为理气祛瘀,温胃消痰。祛痰湿,最宜胖人饮用,因为胖人患痰湿症较多。香泉酒既是白酒中的上品,又具有如此药效,时列为北宋第一名酒,当为实至名归。
就这个问题,本文作者曾走访过高太后祖籍地即香泉酒产出地和蒙城县高琼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殿民。高殿民先生说,现居蒙城的高琼后裔是高家长门高继勋一支,在老家负责守墓和酿酒。
守墓,是指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西南麓的高家先人墓:有北宋卫国武烈王高琼和其妻刘金定的合葬墓,有其长子康王继勋墓,有继勋三子楚王遵甫墓等。
至于酿酒,高殿民先生解释道:我们世代相传的高家家宴香泉酒的制作基地,就在小涧镇南七里的高庄,当地至今还在流传着“牡丹是国香,山泉出双锁”的民谚,故名谓“香泉”;也有群众说,牡丹比喻高太后的端庄富贵,山泉就是刘金定当年的“饮马泉”。嘉祐八年(1068)“遵甫女正位皇后”(宋史·高琼传)③之后,此酒成为高皇后的家宴酒,身价倍增,享誉朝野,还被记载在很多酒学家的专著之中。
高太后恩遇苏东坡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生神宗皇帝……哲宗嗣位,尊为太皇太后……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人以为‘女中尧舜’”④。
这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主持修正神宗变法政策,启用司马光、苏东坡(苏轼)等被王安石压制的旧臣,特别对苏东坡进行越级提拔,使之达到生平官职最高峰的地位。
先是把苏东坡从因“乌台诗案”遭贬谪黄州团练副使,起为登州知州,只五日即晋京为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又升为翰林学士,至侍读学士,贵为帝师。到了元祐七年,便从颍州转扬州返京,只八个月又把他从知州送上侍读、端明“双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的高位。就是说高太后执政的几年间,把苏东坡从“待罪之身”的八品,越级提拔到六品,再越过五品、四品,到达三品(宋代不设一品官位,宰相也只居二品)。而此时又是“兄弟同升”,苏辙也被提拔到门下侍郎(副相)之位。
或问,高太后为何如此恩待苏东坡呢?宋人王巩在《随手杂录》⑤中记述有高太后同苏轼的一段对话,似可回答这个问题:
“有一事要问内翰(宋代称翰林学士),前年任何官职。”太后询问。“汝州团练副使。”
“今为何官?”太后再问。“备员翰林,充学士。”
“何以至此?”“遭遇陛下。”
“不关老身事。”“那,必定出自官家。”“亦不关官家事。”
“莫非是大臣论荐?”苏轼答问。
“亦不关大臣事。”苏轼大惊,郑重回道:“臣虽无状,必不别有干请。”
“久待要学士知道。”太后说,“此是神宗皇帝遗意。神宗皇帝饮膳中常看文字,看着停箸不举时,内监们都知道定是苏轼写的什么。他又常常称道:‘奇才,奇才。’不幸未及起用学士,就上仙了。”
苏轼听到此处,禁不住感情激动,失声痛哭。太后和皇帝也都流下泪来。随命赐座,品茶。
“内翰,内翰,直至尽心奉事官家,即是报答先帝知遇。”太后郑重叮咛。
苏轼拜辞,太后命撤御前金莲烛,送学士归院。
苏东坡钟情香泉酒
苏东坡多次在高太后的宴请中饮过香泉酒。也许是天意使然,或者是机缘巧合,这位北宋当时有名的“饮者”和“酿酒者”,居然在元祐六年(1091)八月二十二日,被朝廷派到离高太后的故乡蒙城只有百十里路的颍州担任知州之职。不论是对天下第一的高太后家宴酒的追慕,还是出于对高太后的感念,苏东坡都会对香泉酒情有独钟,会从近在咫尺的蒙城运来香泉酒,用来自饮或招待友人,也会在他的诗文写作和文化活动中,留下一些有关此酒的“雪泥鸿爪”。
果然,经过一番寻查,我们真的从苏东坡在颍州所写的近百首诗词中,读到他两首直接写到香泉酒的诗作。
其一是《送欧阳季默赴阙》⑥:“先生岂止一怀祖,郎君不减王文度。膝上几日今白须,今我眼中见此父。汝南相从三晦朔,君去苦早我来暮。霜风凄紧正脱木,颍水清浅可立鹭。莫辞白酒泻香泉,已觉扁舟掠新渡。坐看士衡执别手,更遣梦得出奇句。郎君可是筦库人,乃使騄骥随蹇步。置之行矣无足道,贤愚岂在遇不遇。”这首诗是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写于颍州。
首先是“郎君可是筦库人”句,有注明说季默(郎君)欧阳修的第四子欧阳辩,字季默,是曾经担任过“宜德郎监澶州酒税”职务的人,此前苏东坡于元祐二年(1089)在京城曾为之写过《送欧阳辩监澶州酒》诗,表明欧阳季默是一个懂酒识酒之人,招待这样的内行人,肯定得用最好的酒——也只能是“香泉酒”。
还有“莫辞白酒泻香泉”句,可以说这一句直白地坐实了苏东坡饯别欧阳辩用的是香泉酒无疑,更有意思的是这句诗下面的“浩案”:“是时公有此酒,其后只一瓶矣。见自注。”这里含有两个信息:一是表明当时的香泉酒已经有瓶装包装,大大超过了散装的质量和价位。二是应引起我们深究的“见自注”三个字,经过仔细查阅,果然在另一首诗里见到“自注”。
这首诗就是《次韵赵景贶春思,且怀吴越山水》⑦:“岁华来无穷,老眼久已静。春风如系马,未动意先骋。西湖忽破碎,鸟落鱼动镜。萦城理枯渎,放闸起胶艇。愿君营此乐,官事何时竟。思吴信偶然,出处付前定。飘然不系舟,乘此无尽兴。醉翁行乐处,草木皆可敬。明朝游北渚,急扫黄叶径。白酒真到齐,红裙已放郑。”
这首诗于元祐七年(1092)写于颍州。
此诗中的“白酒真到齐”句之下有“公自注”:酒者有香泉一壶,为乐全先生服,不作乐。对此王秋生先生有解云⑧:谓尚有好酒(指香泉酒)一壶,用来祭奠乐全先生(不是祭奠人自己饮用——本文注),因为要为恩师(张方平,字乐全,是在四川任益州(成都)知州时,发现苏氏父子三人才华的第一人——本文注)服缌麻三月,取消各种娱乐活动……连歌女、舞女也放弃那些古代郑地的俗乐。
从以上的两首诗内容上我们看到,在庄重的祭祀典仪上,在送别恩师的郎君饯别宴会上,苏东坡用的都是香泉酒,由此可以想到,他在颍州工作生活的八个月时间里,举办的各种各类文学、书法、音乐、浏览、祈雨等政事和文化活动中,都会用到香泉酒,致使香泉酒在颍州的名声大振,几乎占据了整个场所,以至千年以后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公然写文章把蒙城产的香泉酒牵强附会地硬拉到颍州名酒系列之中,真是荒唐之至。对此,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先生发文说:“不顾史实,藐视文献,信口开河,以为在颍州喝的酒就应该是颍州酒,是无知的表现;况且,当时的蒙城行政辖属为亳州,把香泉酒定为颍酒对亳州也不公平。”
香泉酒,酒名雅致,极具文化气息,为蒙城酒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更应该恢复这一历史名酒的生产,让香泉酒重现昔日的辉煌!
(本文作者:陆志成,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丁书成,丁齐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高琼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
注:
①《酒名记》石印本,淮安龙窝楼(古本)第一六页。
②《酒经》石印本,淮安龙窝楼(古本)第一二四页。
③《宋史·高琼传》卷289、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版第9691页。
④《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卷242,中华书局1985年6月新版第8625页。
⑤《随手杂录》引自李一冰《苏东坡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367页。
⑥⑦《苏轼诗集》第三十四卷,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1818页和1825页。
⑧王秋生著《欧阳修苏东坡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