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五禽”文化 传承华佗精神

——记者专访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谯城区华佗中医药文化研究会理事杨本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在五禽戏里,华佗并非单纯模仿动物形态,而是结合了先秦养生理论和医学实践经验,重新编排了导引术动作。”近日,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谯城区华佗中医药文化研究会理事杨本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期,杨本科在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华佗医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作了关于《以文证史:语言学和文学视角下的华佗五禽戏》的专题报告,他指出,我们应当从语言学和文学的视角探究华佗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创制背景、练习方法等,可以让我们对华佗五禽戏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导引养生 顺理成章

五禽戏在道家养生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贡献。五禽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养生功法,今天人们谈起五禽戏,往往会有一个定名的问题,即虎、鹿、熊、猿、鸟,何以称为“五禽”?

《周礼·考工记》:“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也就是说,后世所谓的“禽”也可以称为“兽”。又据《尔雅·释鸟》说,两只脚有羽毛的动物叫做“禽”,四只脚身上长毛的叫做“兽”。在这一点上,许慎在《说文解字》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禽”是一个象形字,这个字和“离”“兕”的字头相似,是鸟兽的总称。《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就是立足于“禽”的本义而说的,所以很多古代的经籍典章里面用的“禽”字,有的是说鸟类,有的是说兽类,有的两者都有。综上,“禽”的本义为走兽,因形似而被借用为飞禽,后世将“禽”用来笼统地指代禽类和兽类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早关于五禽戏创制的文献,都指向了华佗,但五禽戏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杨本科说,五禽戏出现之前,导引操既已存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已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健身功法。

杨本科表示,稍晚一点的《淮南子·精神训》也提到了:“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使神滔荡而不失其充,日夜无伤而与物为春,则是合而生时干心也。”这其中涉及了熊、鸟、凫、蝯(猿)、鸱、虎等“六禽”。杨慎《艺林伐山·五禽戏》:“华佗有五禽戏,《道经》又有熊经、鸟申、凫浴、蝯攫、鸱视、虎顾、鷮息、龟缩,谓之‘八禽’。”《夜航船》和《医暇卮言》亦有“八禽”一说,但此说不见于明代以前文献,存疑。康熙皇帝曾说:“华佗五禽之戏,本于庄周‘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养形之术,各有所由来矣。”他认为华佗创制五禽戏的理论基础是《庄子·刻意》,这也是后世导引操的渊薮。因此我们可以说,五禽戏并非华佗单纯模仿动物形态而创制的,至少在此之前还收集了其他的导引术动作,并结合先秦养生理论和自己的医学实践经验,重新编排而成。

名声大振 传承千年

历史上对五禽戏的记载可以追溯至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其记载说,广陵人吴普跟随华佗学习医术,有一天,华佗跟吴普说,“人的身体要经常活动活动,只要不太过于剧烈就行。人经常运动,气血才能通畅,不会生病,这和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所说的道理一样。所以上古的仙人,都会经常做一做导引操,像熊和鸟一样伸伸腰肢,活动活动关节,以求长生不老。我也有这么一套导引操,名为五禽之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经常锻炼,可以祛除疾病,身轻体健。如果你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选取其中的一个做一做,微微出汗之后往身上扑一点粉,就会感觉身轻如燕,食欲也会好很多。”吴普照着老师说的做,到九十多岁还耳聪目明,牙齿完好。《后汉书·艺文志》中曾收录《华佗五禽诀》《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等,可惜这些书籍都已流失。从此以后,“五禽戏”便和华佗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名声大振,走上了它传承千年的道路。

杨本科介绍,目前能够看到的较早的关于五禽戏练习方法的文字记录见于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和华佗生活的时代大约相差了三百年,较为可信。陶弘景延续了华佗练习五禽戏的原则和方法,即“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这些内容,直到明代胡文焕撰写的《养生导引法》当中也没有改变。

从现有文献看,五禽戏很显然是道家重要的养生手段。比如明代袁宗道就认为“五禽戏”是道家世传的一种技能,他在《火神庙道士》一诗写道:“事火道人事,翻来水上居。鹤窥烹石处,鱼呷洗丹馀。世业五禽戏,家藏八叠书。南陵虽有命,噀酒自能除。”火神庙为人间俗务敬奉火神,里面的道士却反倒住在河边,仙鹤不时来窥探道士们做饭的鹅卵石,河里的小鱼偶尔也能吃到道士炼丹的碎屑。仙师教给的五禽戏和八叠书令人获益匪浅。即使南陵有紧急的火情,喝一口酒喷洒在空中也能灭了它。

白云子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是谓五劳所伤也。”“七伤”则是由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这个时候,可以做一做五禽戏。因为“五禽之导,摇动其关,然人之形体,上下相承,气之源流,升降有序”。栖真子说:“华佗观察五种禽兽的动作所制成的导引操,原理是人体如果太久没有运动,气血凝滞,疾病就出来了。活动一下,身体得到伸展,血脉融汇通畅,身体就好起来了,所以后人争相学习,以求长生”。有一年邓云山修仙得道,两只手突然就不听使唤了。陶弘景让人转告他说,针灸风肓、曲津两处穴位。刚过了六七天,他就可以练五禽戏了。白玉蟾更是神话了五禽戏,他说“制八锦兮寻偃月,戏五禽兮舞神弓”。明朝胡文焕提出了练习五禽戏的强度,即“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

五禽戏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唐代朱少阳在《黄帝外书》当中得到了岐伯导引的精髓,他结合华佗五禽戏的理论,制作出了三篇《导引图》,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古今中外 尤爱五禽

“五禽戏是华佗基于前人的研究,创制的一种养生功法,两千年来,其传播绵绵不绝,由古至今,从中而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可信、可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杨本科说。

杨本科表示,五禽戏入诗文始于隋朝薛道衡的《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与五禽戏相关的诗文,如“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柳宗元)“既通九岁之宜,兼善五禽之戏。”(《段球》)“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寄华岳孙逸人》),这两句诗文都出自李商隐写给朋友的信件,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会“五禽之戏”俨然成了一种人才评价的标准,而孙逸人面对陡峭的华山和高大的松树依然身手矫健,这主要得益于他“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李德裕在《白猿赋》中有“(猿)用于道,则华养形而不衰。(原注:华佗五禽戏,中有戏猿也)。”这足以证明,唐朝无论在道家还是在民间,人们都有练习五禽戏的习惯,并且引以为豪。

在宋代,五禽戏是文人的一种生活风尚。王安石到朋友家里去,他的朋友家里就挂着五禽戏的导引图,“北堂画五禽,游戏养形躯”。“梅妻鹤子”的林逋,更是五禽戏的狂热爱好者,“遗编坐罢披三豕,小轴行当倦五禽。”“三豕”是典故“三豕渡河”,这个典故来自《吕氏春秋·察传》,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在这里林逋所说的是自己看书把眼睛看花了,“三”和“己”,“豕”和“亥”已经分不清了,就走出房门,练一练五禽戏。元代的虞集曾经在《幽禽》一诗中写道:“老石为谁媚,幽花两清丽。春深不见人,聊为五禽戏。”成吉思汗的重要辅臣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铸说,“元化唯珍五禽戏,通明殊玩两牛图。”练一练道家的五禽戏,赏一赏《两牛图》,悟一悟道家真味,醉心于阅读经典和著述。

明代宗室朱多炡生病期间收到了朋友的来信,很开心地说:“慰藉烹双鲤,支持戏五禽。”所谓“上行下效”,皇家求长生,大臣也求长生。薛蕙回到亳州老家之后,“终年只学五禽戏,早岁浑忘三箧书。”清代,康熙皇帝曾说“戏五禽而荣昌,祛三虫而轻举。”皇帝一言,大臣们自然云集响应,于是乎“养生家每讲导引,如抱昆仑,鸣天鼓,撼天柱,暖心肾,摩足心,漱津叩齿诸法”。

“在近代,五禽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杨本科说,民国时期徐珂创作的《清稗类钞》中,记载了有关清代人练习五禽戏的盛况:“君不见,万国人人习体操,强身强国五禽戏。”1934年,上海市举行第三届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就设置了五禽戏体操表演。当时有一个很会写小说的医生叫陆士谔,他自述曾见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手下宓若琳每天早晨起来和晚上临睡之前练习五禽戏,当时宓若琳七十多岁,依然精力旺盛,体格健壮。结合前文我们可以看出,自东汉华佗创制五禽戏至近现代,五禽戏的传承路线是连续的、清晰的。

五禽戏在中国本土以外也有很广泛的传播,至少在中国明代时期,五禽戏就已经进入了朝鲜半岛文人的视野当中。李石亨(1415年-1477年)在病中写信致自己的好友,表达了孤独与衰老的情感,他写道:老来谁暖眼,病里最寒心。辟谷堪成道,忘言渐作瘖。岂诗为杜瘦,非客亦庄吟。可得平安术,无能戏五禽。——《樗轩集·病中书怀呈敬甫》徐荣辅(1759年-1816年)在其《竹石馆遗集》中记载了自己生病之后,无法练习五禽戏的事情:久慙樗散质,偏荷渥恩深。未有涓埃答,空将尘刹心。不眠听玉漏,幽赏惜墻阴。疾病怜危鬓,那由学五禽?——《宗伯复为一首,臣与知申皆和之》朝鲜大臣李裕元作为朝鲜使者两次来华访问,在《林下笔记》当中,他转述了中国书法家王澍的话说“五禽之戏,形治也。”李裕元所认识的“五禽戏”又略有不同,“道家五禽戱:熊经、鸟伸、乕顾、猿躩、龟缩。则兽亦可谓之‘禽’。”(《薜荔新志》)差不多同一时期,1866年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出版的《西洋事情》一书当中写道:“因此学校旁必须设置游园,种植花木,引入泉水,使之成为游戏奔走之地。又在园中立柱、架梯、拉索,使学生攀登柱梯或走钢丝,练习五禽戏,活动四肢,驱散苦学的郁结,保持身体的健康。” (记者 赵琳琳)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