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即将到来,全国各地又将迎来植树造林的高潮。蒙城县档案馆里,珍藏着几件民国初期蒙城县首个植树节的照片和文档。通过这些老档案,我们得以一窥一百多年前蒙城县森林覆盖率以及苗木种植和城乡绿化工作的大致情况。
百年前的植树节活动照片。
林业新政酝酿出台
“蒙邑地处平原,土性甚沃,宜于种植”,民国四年(1915),刚刚莅任蒙城县知事不久的汪篪,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对蒙城的林业发展作了这样的结论。
彼时,正值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为着振兴中华,再一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国政府研究出台各项新政,农商部筹议颁发的《森林苗圃办法》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刚刚脱离封建社会藩篱的桎梏,人们大多还存在着旧时的思想,民智未开,对于这种所谓新政大都持反对的意见,认为政府实在荒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房前屋后栽植树木,自古皆然,何须颁发文件予以强制要求?未免小题大做!但是,百姓不了解的是:自康乾盛世以来,国内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为着要多产粮以养活更多的人,人与自然之间尤其是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滥采滥伐、毁坏林木、烧林造田的行为层出不穷,官府也并不严加管制。
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了巨大的利益,以牺牲我国环境为代价,加紧掠夺我国的矿产、森林资源,肆意开采、毁坏山林的行为愈演愈烈。至民国初期,很多地方“重山复岭,濯濯不毛”,青山绿水不复再现。至于蒙城,虽然“土性甚沃,宜于种植”,但据当年《森林栽植调查表》统计,全县各庄民自己栽植数量总计1220.355亩,仅约占当年全县250万亩耕地的0.049%,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森林覆盖率也处于非常低下的水平。
当时的蒙城森林苗圃。
在这种情况下,民国政府决定推行林业新政,并规定自1916年开始,将每年清明节设为植树节,督促各级政府团结带领全体官员和绅商学界,号召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行动。作为清末附贡生并在日本明治大学受过先进文化教育的时任蒙城县知事汪篪,敏锐地抓住这个开启民智、推行新政、振兴林业、实现利国利民目标的良好时机,率先响应,积极推行《森林苗圃办法》,设立种植研究会,试办苗圃,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并发布“晓谕人民振兴林业文”等。
设研究会试办苗圃
按照农商部要求,振兴林业的首要新政即为发起组织农会,而在这之前,为劝导全县广种树木及种棉靛(即蓝靛,一种草本植物,既能染色,又可入药),蒙城已先行一步,设立了种植研究会,并延请乡镇具有农林知识者和部分圩长为会员,搭建起了初具雏形的组织架构,后经批示,整体改组为农会。经费方面,县政府将上一年度原计划用于捕蝗的1000元工作经费拨给研究会,作为基本金,其后每年拨出银币200元。研究会又安排人员专程南下江苏通州采办棉种,北上河南鹿邑采购蜡虫(即白蜡虫,成群栖息,雄虫分泌白蜡。据《本草纲目》载“立夏前后取蜡虫之种子,裹置树上。半月,其虫化出,延缘枝上,造成白蜡,民间大获其利”),择选部分乡镇进行推广。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部分种子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运抵蒙城,以致个别群众当季收获不多。研究会又安排及时改种棉靛,百姓从中获利较为丰厚,林业新政初见成效。
欲振兴林业,举办苗圃、改良种植尤为关键。
民国以前,树苗多为野生移栽,不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振兴林业的需要,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加之,春节过后,“转瞬春融,即近植树节期,播种移栽,俱费时日”,如不及早举办苗圃,定会贻误种植时机,于是,上级要求各地均应抓紧举办森林苗圃,并且规模需达到30亩以上,而蒙城当时原有森林种植面积虽在全省整体处于前列,但是县城周边公地却不多,确无此“宽大官荒”。经种植研究会多方找寻、商议,最终在县城南门外(现南华路淮中大楼及其附近)找到一处大约十数亩的闲置公地,设置了青苗试验场,后改名为模范森林苗圃。同时,又将县城东门外一块五亩左右的坛地辟设为试验园,以弥补森林苗圃面积之不足,“设场试种,以为民间先导”。
苗圃选好后,种植研究会研究农商部所发各种“实业浅说”,结合蒙城土质实际,按照科学的方法,实验种植了适合当地栽植的桑、榆、槐、柳、椿、杨等乡土树种及荆条、苘麻、枸橘等小型经济树种,大力推广种子育苗,为当年及后期全县大规模植树提供了大量种苗,也为改良种植积累了宝贵经验,“五谷桑麻皆甚硕大”,成绩卓有可观。
见缝插绿不留隙地
1916年的清明,正是首个植树节,汪篪携同县政府全体职员、绅商学界、各村农会会员与圩长等数百人,自带锹锨、水桶等工具,在森林苗圃门口开阔场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汪篪“亲诣该场,手植若干株,以示模范”。同时,在活动现场发表演说,分析当前林业发展形势;阐述国家关于推行新政、振兴林业、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家现注意林政,民间当力求种植”,劝令四乡人民各归各家,在自家房前屋后、沟塘池边、村庄余基等尚未种树的地方,一律栽种树木,见缝插绿,“不使稍留隙地,如有隙地,即责成会员督同业主一律植树”;要求绅商学界“务望先为提倡”,圩长会员“尤须苦口劝导”,大家“同谋利益,俾厚民生,毋得轻视,自弃利源”。
此前,县政府安排人员在南关大道和涡河北通衢等官道两旁以及去年冬季新挑沟渠两岸,统一栽植了桑、榆、槐、柳、椿、杨等乡土杂树数万株,在新挑沟渠堤沿两边还插植了荆条,既能护沟,又能够“获利厚而且速”。后经统计,这一年植树节期间全县总计栽植各种树木达20余万株,第一个植树节活动圆满成功,取得了良好成效。
第二年,针对上一年度所栽植树木有部分损坏、尚有大量隙地未栽植树木等情况,政府又发布《晓谕人民振兴林业文》,再次号召动员全县人民在新的清明植树节来临之际,赶紧预备树苗,进行补种、扩种,广为种植,“目前所费有限,三年之后,树木成林,既获重利,又防时疫!”
(吴怀玉 路振杰/文 蒙城县档案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