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华佗绝学 启“夹脊”新篇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庄捷,涡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二级主任医师,安徽省名中医,亳州市中医脑病首席专家,亳州市第五届人大代表,主持中医科研课题多项,享受市政府津贴。从业以来,庄捷对患者认真负责,全年无休,以自身践行医者仁心,获得患者与同事一致好评。

仁心铸医魂:三十载潜心钻研华佗医学

庄捷正在工作中。

尽管临床工作繁重,庄捷仍不忘学习,坚持科研指导临床。在临床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精华,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科研课题“基于‘脾主升清’理论 探讨我院自拟健脾升清眩晕方及治疗VBI性眩晕属饮邪上犯证临床疗效观察”、亳州市2023年重点研发科研项目“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眩晕症属饮邪上犯证临床观察”,其临床与学术成绩获得一致肯定,2023年“庄捷市级名中医工作室”成立。

日常工作中,他坚持学习,严格执行中医辨证、四诊合参,与同行一起研讨药方,大胆使用中药,每年收治的住院患者达2000余人,门诊量1万余人次,所在科室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和重大差错。2020年至今,庄捷先后获评“最美逆行者”、安徽省卫健委抗疫防控先进个人、亳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亳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不断发展中越来越受到百姓的欢迎,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不断为维护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医30多年以来,庄捷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药事业也有更清晰的认识。为传播中医药文化,他每年定期前往当地中小学、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中医文化宣讲。作为亳州市人大代表,他积极为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更要弘扬国医精髓,以患者为本,努力钻研华佗医学,传承华佗精神,砥砺前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庄捷如是说。

溯源论夹脊:从《黄帝内经》到华佗遗风的理论传承

“华佗夹脊穴自古以来备受医家重视,现也为临床所常用,对脏腑病、肢体经络病均有较好的疗效。自1955年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中首次提出‘华佗夹脊穴’后,由于中医师对其认识不深,临床使用范围并不大。”庄捷表示。

华佗精于针灸,《三国志·华佗传》载:“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

庄捷认为,华佗夹脊穴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继承与拓展,《黄帝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夹脊穴,但可见其类似的应用,如《素问·刺疟》篇载:“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再如《素问·缪刺论》篇云:“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柱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瘠,立已。”即以手按压脊柱两旁,找到压痛点后进行针刺,疗效较好。

庄捷查阅文献感到有关华佗夹脊穴的文献记载较少且分布零散,《肘后备急方》是现存最早且明确记录华佗夹脊穴定位的著作,其载“夹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又据《医心方·诸家取背输法第二》华佗夹脊穴实为背俞穴;背俞穴亦始于《黄帝内经》,《灵枢·背俞》篇指出:“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即按压过程中出现的敏感点即为俞穴所在;总之华佗夹脊穴是华佗在继承《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其个人临床经验而来。

枢纽通阴阳:夹脊穴与督脉、膀胱经的经络奥秘、

庄捷正在为患者诊疗。

庄捷说,历代医家对夹脊穴的定位不一,穴位个数也不尽相同。《肘后卷方》记载:“夹背脊大骨肉中,去脊各一寸”。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奇俞类集》记录:“夹脊穴,《肘后》云此华佗法。《千金翼》云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壮,无不瘥者”。因此应用华佗夹脊进行治疗,首先要弄清楚其横向距离正中旁开五分还是一寸。《医心方》记录为“凡诸褪(椎)侠脊相去一寸也”。相去一寸译为左右相距一寸,即距正中五分,后人所传的夹脊五分定位便是由此而来。但就临床应用来看这并不符合实际。如果距正中五分,所刺到的部位只能在棘突旁的“骨中”而非“肉中”。《三国志》中记载的华佗的学生樊阿采用的刺法为在正中旁开一寸的位置直刺,可刺到大骨间的肉中,并且不致刺伤内脏;庄捷说,从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来看,也比较认定夹脊穴定位在胸椎至腰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寸符合现代临床实际需求,且在临床实践中安全有效。

《类经图翼》的夹脊穴的位置约当第2腰椎夹脊1.5寸处,每侧1个,共计2个。石坂宗哲在《针灸说约》中记载:“挟脊穴,左右各十七穴,合三十四穴,可针可灸,从大椎至十七椎,去脊中左右旁开各半寸”。指出夹脊穴位置约在第7颈椎至第5腰椎旁开各0.5寸处,每侧17个,共计34个。之后,清代廖润鸿《针灸集成》中也称之为“挟脊穴”。《类经图翼》《经穴解》《针灸集成》均将其作为奇穴,命名为夹脊穴,但定位同《备急千金要方》。《针灸经穴医典》《中国针灸学》均定位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各0.5寸,凡34穴。

庄捷说,夹脊穴内夹督脉,外临足太阳膀胱经。其中,督脉与多个脏腑有着密切联络。《素问·骨空论》中记载督脉属络肾脏,络脑、贯心。《难经·二十八难》中指出督脉属于脑。督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贯脊里与脊髓直接连属。督脉作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气皆会于此。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督领全身经脉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络,为一身之巨阳,乃诸阳之首,与督脉交汇于头顶。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经气外延重叠覆盖的地方,联络沟通二脉,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相通,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和经络脏腑直接互相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靠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于气街之经气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的其他腧穴所不能及的调理枢纽的作用,使其对许多内脏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薪火传岐黄:为现代健康问题提供一份中医答案

庄捷表示,华佗夹脊穴是除背俞穴、督脉背腰部腧穴以外,与经络、脏腑直接相互转输、流注的穴,它依附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借助“气街”,使其疏通经络、通调督脉,进而平衡气血阴阳,使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更显突出。庄捷本人在临床上常使用华佗夹脊穴治疗全身多种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病,疗效极佳。庄捷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中,联合华佗夹脊穴电针治疗,可以改善四肢神经的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提高痉挛型小儿脑瘫治疗的有效率,且针灸华佗夹脊穴相对其他治疗方式方便、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除此之外,庄捷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也常选用华佗夹脊穴,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感。针对亚健康人群,庄捷通过针刺夹脊穴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来纠正人体失衡状态。庄捷还将华佗夹脊穴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的神经痛、腰椎骨质增生等。肝脏功能失调或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病症,即可取与肝俞同一水平的华佗夹脊穴,或取心包、胆经相应背俞同一水平的华佗夹脊穴。病在单侧取病侧的华佗夹脊穴,病在双侧取两侧的华佗夹脊穴。华佗夹脊穴配伍募穴,为俞募配穴的演变,前后相配,一阴一阳,能调节脏腑功能,治疗脏腑疾病。《难经本义》滑伯仁解释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华佗夹脊穴承载着东汉名医华佗的学术思想,华佗夹脊穴的传承将为解决现代健康问题提供一份中医答案。华佗夹脊穴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特别适合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作为华佗医学的传承者,我将为华佗夹脊穴的推广使用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庄捷说。   (记者 赵琳琳)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