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6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等机关驻扎在涡阳城北四十里的新兴集,决定以涡阳以北永城以南的这个小镇作为中心,开辟抗日根据地。
其实,早在进军淮上之前,1939年2月23日,游击支队在书案店就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支队进入皖北豫东敌后以来的工作。会上,彭雪枫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明确提出建立以永(城)南、涡(阳)北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彭雪枫在会议上强调了建立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他说:“这里北靠陇海,东傍津浦,西临新黄河,南到淮水,处在华北、华中之间,位于中原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们要在这里尽快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创出一个巩固的立足点。有了这个点,就可以展开、扩大。”
1939年春,彭雪枫带领游击支队,在各地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以开辟根据地、克服财政困难为中心,本着“自力更生、发展巩固自己”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春耕开始后,游击队就从部队抽调一批干部,充实加强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从各单位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分赴马村桥、裴桥、夏桥、观音堂等地,深入宣传发动群众,组建基层政权、党组织和各种群众救亡团体,并与乡村反动势力开展坚决的斗争。
1939年夏季,整个形势发生了更大的变化。6月14日,彭雪枫在向中央军委、前总和中原局汇报游击支队进军敌后9个月来的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9个月来大小战斗30次,毙敌600余名,俘敌1065名,缴获各种枪共1223支(挺),迫击炮两门。我军发展了8倍。”以永(城)南、涡(阳)北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以后的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地方政权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兴集位于涡阳县城北20公里,东临丹城、马店集,西至耿皇、牌坊,南靠龙山、张老家,北接河南李寨、马桥。今属涡阳县新兴镇。新兴集地处淮北大平原,土地平坦肥沃,位置优越,五道沟、岭孜沟、曹武沟、青龙沟纵横交错,支流延伸到周边村庄。涡永公路穿街而过,交通便利。新兴集北距永城县城30公里,向西北距亳县城42公里,东距宿县城100多公里,地处涡、永、亳的交界处。这里远离国民党的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是个发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
1939年9月6日,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结束之后,新四军游击支队机关就搬到了新兴集附近,并将新兴集作为游击支队司令部驻地。部队一面休整训练,一面坚持边区斗争,先后打了大小战斗三十余次,给敌伪以沉重打击。反扫荡取得胜利,边区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一个月内游击支队先后成立了六个独立大队,部队人数增加到7369人。
进驻新兴集的除支队司令部外,还有其附属单位,主要部门有副官处、军法处、政治部、民运部、电话总机、拂晓剧团、拂晓报社、参谋处、供给处、通讯连等,周边驻扎了负责保卫工作的特务团、营、连等部门。到新兴集后,新四军建立了相应设施,有精忠礼堂、大操场、军民食堂和俱乐部,还组织了农抗会、儿童团等群众性组织。从此,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了一个以新兴集为中心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新时期。
1939年11月6日,新兴集迎来了一队特殊的客人。那天早上,张村铺通往新兴集的大路上,一群随从人员簇拥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国民党军将军,人群里还有一个教书先生打扮的中年人。原来这是一个经蒋介石亲自批准的中央检查组,组长就是那个骑马的国军少将徐海东,徐海东当时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此次行程,他要到江北指挥部庐江驻地赴任,并护送一个人去皖东北根据地。这个人就是化妆成徐司令秘书,化名为胡服的中央中原局书记、新四军的政治领导人刘少奇。他们于10月9日从河南竹沟出发,率领中原局党政军和50多名营以上军官,深入华中敌后指导抗战工作。当时,国内的斗争形势复杂,由于检查组是蒋介石亲自批准的,徐海东是奉命到各地检查工作,他身穿将军服,佩少将领章,可以借检查组的身份公开活动。刘少奇不便于公开露面,就化名“胡服”,任徐海东的“秘书”。白天徐海东当“首长”,刘少奇当秘书;夜晚刘少奇是首长,徐海东还请少奇同志讲解他的新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路上,国民党军政大员纷纷来拜访应酬,刘少奇等人于11月初才抵达新兴集,开始对豫皖苏边区的工作检查指导。
刘少奇和徐海东等一行抵达新兴集后,稍事休息便听取了彭雪枫、吴芝圃等人关于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工作的汇报。在新兴集召开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议上,刘少奇向彭雪枫、吴芝圃等地方党政军领导人传达了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以及党中央关于放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指示。当时,游击支队战绩辉煌,但对地方群众工作及根据地建设重视不够。在永城县,原封不动地接受旧政府机构,军队没有后方基地,给养、兵力补充困难,支队领导对向哪里发展、如何建设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问题未及时做出决策。
在新兴集,刘少奇在与游击支队领导研究了上述问题后,做出三方面指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是游击支队必然的选择。当前,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决不可轻易放过。游击支队必须深入发动群众。重点是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实行合理负担,帮助发展生产等。同时,组织群众建立各级农、青、妇抗日救国会,发挥他们的抗日积极性,确定创建根据地的任务。先创建永、夏、萧、宿四县一块根据地,再建立睢、杞、太以和商、亳、鹿、柘两块根据地。之后,将上述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涡北是日伪与国民党顽固派结合部,六支队面敌背顽,极为不利,因此,不是建立根据地的最好地方。若向西发展会受国民党一、五两战区限制,容易引起中间派疑惧,政治上对共产党不利。苏北沿海地区辽阔,处于敌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一贯勾结日伪,积极反共,破坏抗战,早为人民痛恨,因此,六支队应全力向东发展,既有理,也有利。刘少奇还就创建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发展方向和斗争策略等,给豫皖苏边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939年11月7日,在新兴集北门外广场上,游击支队召开纪念苏联十月革命庆祝大会,并举行阅兵仪式。刘少奇检阅了游击队主力一团。纪念大会以后,刘少奇向支队连以上干部(地方干部乡级以上)作报告。
会后,刘少奇在支队检查工作,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注意倾听群众意见。询问游击队的编制、装备、军训及给养等情况,充分肯定豫皖苏边区和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战斗和工作情况。他指出,豫皖苏边区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很好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关于在敌人后方组建抗日部队,开展敌后抗日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方针、政策。游击支队的发展和豫皖苏根据地的创建,证明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是完全可能的,党中央关于在华中敌后建立根据地的各项方针与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他高度评价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斗争,认为游击支队是我党在敌后新建部队中较好的一支。他指示说,新四军游击支队应尽快派出一支得力的部队和一定数量的地方干部东进皖东北,加速那里的开辟进程。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刘少奇亲自主持召开了几个座谈会,召开军队和地方县团以上干部扩大会议,传达和阐明党的独立自主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方针和政策。他指出,要抗战没有政权是不行的,光靠上级接济是不行的,光靠向富户借粮和“打资敌”过日子是不行的,光靠统一战线募捐更是不行的。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的压迫,争取中国的独立自主与人民的民主自由,是中国目前要做好的互相关联的两件大事。要彻底完成这两大任务,必须建立革命各阶级联合的民主政权,否则就不能长期坚持敌后抗战,最有力地打击敌人,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11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新兴集先后两次电报中央,报告对新四军游击支队和豫皖苏边区各项工作检查情况及其今后工作进行部署。刘少奇在汇报了基本情况后指出:游击支队的基本部队已开始走向正规化,各项制度与组织均已建立,已具有老部队的各种优点,而缺点则更少些,部队的纪律好,统一战线工作与民众的关系好,且常能作战,获得多次胜利。刘少奇还把对豫皖苏边区今后工作的部署情况向中央作汇报。19日,中共中央电复刘少奇,同意刘少奇11日两电对游击支队和豫皖苏边区今后工作的布置,并对江北新四军的发展作出指示。
之后,游击支队在“精忠礼堂”召开两次部队连以上干部及地方负责人会议。会上,刘少奇精辟分析国内外形势,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讲解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及开辟华中敌后战场的战略任务。刘少奇还抽时间在支队政治部为300多名党员讲解《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主持召开基层干部、战士、农协会员等座谈会,并约了部分干部进行个别谈话。11月下旬,刘少奇离开新兴集,前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刘少奇在新兴集检查指导工作期间,解决了对新四军游击支队和豫皖苏边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发展方向和今后的任务问题。
同时, 11月19日,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复电,除同意他对游击支队活动区域的划定和今后工作的部署之外,还责成北方局及抗大选出700名学员送到彭雪枫处,为日后游击支队的发展壮大做好干部储备。(时明金 魏腾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