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我军二次进军淮上,还对胡町、龙亢、河溜等地的红枪会进行了整顿,改名为“抗日联庄会”。彭雪枫还在寨头铺召开了红枪会亮牌大会。会上,彭雪枫会见各地红枪会首领,并作了抗日动员报告,他提议将一首在当地普遍流行的抗日歌曲《红缨枪》作为“抗日联庄会”的会歌。
经过新四军一番艰苦的工作,淮上地区的红枪会积极拥护我党的抗日方针,不少青少年报名参加了新四军,豫皖苏边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巩固。
一
彭雪枫经常奔赴各地,召开爱国民主人士座谈会,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他常讲,只要是爱国人士,地域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是我们团结的对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
亳县青年耿演武,投笔从戎,1938年从延安公学学习归来,积极参加抗战活动,被任命为安徽动委会亳县委托团的团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积极做他的父亲亳县开明绅士耿怀宝的统战工作。耿怀宝不仅支持耿演武参加革命,还自动捐款献枪支持抗战。耿怀宝因此得罪了哥哥伪大寺区区长耿侠甫,耿侠甫竟设计绑架了耿怀宝,逼迫他说服耿演武脱离共产党,投降日本人,被耿怀宝义正词严地拒绝。
中共亳县委转移到涡北后,县委书记高凌云依靠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共产党员耿演武、鲁博华、李云峰等及开明绅士耿怀宝的社会地位,团结争取了一批人,不仅在观音堂一带站住了脚,还扩大队伍,充实了枪支装备,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鲁博华的父亲鲁守田、曾任过国民党政府教育科长的鲁子让等,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的号召,献枪、捐款、送子参军,支援抗战。甚至连地方武装头目徐金铎、赵传金,土匪头目范金斗、苏玉作等在耿演武等人的动员下,携枪带人参加了亳北独立大队,成为抗日力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豫皖边根据地建立后,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和参议会。根据中央的有关政策,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工作,并且对骨干委以重任。涡阳县城里的田丰老先生,深受新四军涡阳联络站站长任泊生的影响,出于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不满和对日军暴行的愤怒,拒绝当日军委任的伪县长职务,连夜投奔涡北革命根据地参加了革命。新四军第四师转移路东后,田丰任边区生产救灾委员会主任、苏皖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长等职,为党为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永城县名绅鲁紫铭(鲁雨亭之父)、萧县名绅彭笑千都是豫皖苏边区宪政促进会理事。蒙城县士绅侯永庆被聘为县参议会副议长。怀远县的工作尤为突出,由9人组成的怀远县参议会,除1名议员为共产党员外,其余8人(包括议长、副议长)均由开明士绅和爱国民主人士担任。除红枪会首领任义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参议外,怀远县古城、新集一带红枪会首领梁子久,因助我军做红枪会工作有功,亦被任命为淝河区副区长。就连原在伪军任职,后投向我军的郭俊峰也被委任为鲍河区副区长之职。他们都是有职有权,各扬其长,各得其所,这就大大调动了他们抗日的积极性。
二
彭雪枫十分重视豫皖苏边区外的统战工作。有不少爱国民主人士、学者、教授、新闻记者、国民党中的爱国军政官员、青年运动的领导者等纷纷来到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国际新闻社》战地记者李洪、任重,有以办乡村自治而著称的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有《大别山日报》社社长张百川,画家莫朴,文学家梅益,还有被誉为“抗日救亡八君子”之一的四川籍老教育家任崇高和国民党中央军委会、党政委员会视察的陈先生。对于这些不远千里而来的朋友,彭雪枫总要组织欢迎会,盛情款待。在欢迎会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40年4月10日,他还专门作了题为《一切进步的先进人士团结起来》的长篇演说。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新四军广交了朋友,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聚集了抗日的力量。
抗日救国是全体国民的事情,地方政府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豫东和皖北之后,十分注意团结各地政府的要员,联合他们共同抗战。鹿邑县县长魏凤楼就是新四军争取的重要统战对象。
抗战初期,魏凤楼受冯玉祥之命,回到家乡西华县,召集西北军旧部。1938年6月,河南省政府委任他为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副司令、扶沟县县长。8月改任河南省鹿邑县县长兼河南省第2区保安第4总队司令。他还是我党新党员,他与中共豫东特委建立了联系,在我党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抗日武装,并在扶沟县组织了有近五百人参加的抗日青年训练班。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东进鹿邑时,彭雪枫亲自登门拜访魏凤楼,并根据其请求,派张爱萍等人到魏部帮助工作,受到魏凤楼的热情款待。
1938年10月,魏凤楼调任鹿邑县县长,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令他率部立即开赴鹿邑。扶沟县委火速将此情况报告彭雪枫,并要求省委同国民党河南省当局交涉,暂缓魏凤楼部东调。彭雪枫从抗战大局出发,立刻指示扶沟县委:“不仅不能请求缓调,而且应该立即全部开赴鹿邑县,接任县长职务。扶沟县委亦应全部随军东进,改为鹿邑县委,特委另组扶沟县委,重新建立地方武装。”魏凤楼旋即率一千二百人的武装,开赴鹿邑。当魏凤楼部人员尚未全部进抵鹿邑时,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就急电淮阳专员刘莪青,说魏凤楼已“赤化”,要求其东调令“暂缓执行”。但由于已既成事实,其政令遂无法改变。
同年10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队挺进豫东,指挥机关就设在鹿邑县的白马驿。彭雪枫不仅派得力干部去做魏凤楼的工作,而且还亲自奔波往返,以真挚的态度,令人悦服的言辞,向魏凤楼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教育他要以抗战大局为重,不要怕国民党的威胁和破坏,为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与我党通力合作。通过真诚、密切的交往,魏凤楼接受了我党的抗日主张,与我党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三
1938年冬,新四军游击支队初入敌后,一无饷源,二无后勤供应。当时正值隆冬,指战员们的棉衣还无着落,彭雪枫心里很着急。原来我党派驻魏凤楼部做统战工作的同志,由于和魏凤楼政见不合,关系搞得十分紧张,未经组织批准,擅自撤离魏凤楼部。彭雪枫知道这一情况后,对有关同志做了严肃处理,及时纠正了错误。
恰在这时候,党为了加强豫皖边区地方党组织建设,任命张爱萍为豫皖边区工会书记,并安排他去做魏凤楼的统战工作。张爱萍到魏凤楼那里,仅仅两天工夫就把那里的统战局面给打开了。很快,张爱萍不仅取得了魏凤楼的信任,他对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抗日深表敬佩,并决定在第三天就去拜访彭雪枫。事后,魏凤楼组织全县裁缝,在三天里赶制出一千套棉衣。另外,迅速派人为游击队送来五千斤粮食。
见面之日,魏凤楼将手下的二百多名武装人员集中起来,交给彭雪枫,让他们加入新四军游击支队。魏凤楼在训话时说:“我把你们交给新四军,是让你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你们做个合格的新四军战士,为国争光,为豫东人民争光!”彭雪枫激动地说:“魏县长和鹿邑父老乡亲们的‘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精神,让我们新四军很受感动。我们一定要多打鬼子,向日本鬼子要枪要炮,壮大自己,消灭敌人,来报效家乡人民的厚爱!”
由于张爱萍统战工作做得好,魏凤楼还建议彭雪枫,把张爱萍留在他部队里担任少将参谋长一职,协助他管理和训练部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