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熬一味“良心药”

——记安徽谓博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谓博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超

绿皮火车缓缓停靠,一个年轻人背着装满药材的布包,在陌生的站台下了车。他不会想到,不久后,自己会在深巷里被骗走一条好烟,也不会想到,这场骗局的尽头,竟藏着改变命运的百吨订单——从基层医生到药业创始人,王超用四十年践行着“良心做药”的承诺,为一包药材打下了经得住市场、对得起信任的扎实根基。

弃医从药:一念破局,背包踏遍异乡路

1983年,19岁的王超还是公立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彼时基层医生收入微薄,看着家中紧巴巴的生活,他决定辞职从事中药材销售。

“亳州是‘中华药都’,或许做药材生意能让日子好过点。”在那个“铁饭碗”稀缺的年代,放弃公立医院的工作,在旁人看来实在冒险,但对王超来说,这是为家庭谋出路的“破局之举”。

没有人脉铺路,没有资金垫底,甚至连去哪儿卖药都没头绪,王超的“药商生涯”,就从村里开的一封“介绍信”、一背包中药材开始了。“那时候交通不便,我背着药材挤上绿皮火车,沿途看到一个站台,想着‘就这儿了’,拎着包就下了车。”

王超的第一站是河南新乡,他租了辆自行车,把40公斤重的药材捆在车后座,推着车推销药材:“看看中药材不?亳县的,自产自销的!”不懂销售话术,他就凭着“实在”说话,可大多时候,得到的只是一句“不需要”。

后来,他听说山西药材需求量大,又背着药材辗转过去,尝试对接医院和批发户。那时因为手头没现货,连大型药材站的门槛都不敢迈进。即便鼓起勇气找到批发户,可刚说明来意,对方就摆摆手把他打发走了。

即便如此,王超也没有放弃,他背着药材在街巷里穿梭,想着“都出来了,不卖掉药材,坚决不能回去”。

绝境遇贵:胡同被骗,误寻误撞引路人

王超在山西屡屡受挫,当他从一家药材公司黯然走出,沿着幽深胡同低头赶路时,一个穿着中山装的男人突然上前搭话:“你是来卖药的吧?”对方自称是山西省药材采购供应站经理刘青华,说站内正急需一批中药材。

这话像一道光,让连日碰壁的王超瞬间振奋——他忙掏出口袋里的廉价烟递过去,却被对方摆摆手:“这种烟我抽不惯。”为了抓住这“救命的机会”,王超跑到附近烟酒店买了一条好烟。刘青华假意推辞两句就收下,只说“你去前面公交站台等我”,便匆匆离开。

王超在站台从日头偏西等到天色擦黑,始终没见刘青华的身影。“是不是我听错了,刘经理是不是直接回药材站了?”于是,他来到山西省药材采购供应站,打听“刘青华经理”的下落。工作人员一听就摇头:“我们经理是董映堂,没你说的这个人!”王超又羞又急,只好把自己背着药材跑村串户、遇人诈骗的经过和盘托出。

听完王超受骗的经过,董映堂心生同情。虽因王超带的药材量少未达成合作,但当得知他来自亳县时,董映堂突然说:“我们站有100多吨白芍要卖,你有没有兴趣?”

100吨白芍,对王超来说是天文数字。正当他面露难色时,董映堂又抛出“橄榄枝”:“可以先签合同,分批拉货、分期付款。我们正好需要柴胡,你能用柴胡换白芍。”

王超立刻找人合作,顺利拿下这笔生意。成交后,他一人挣了两万多元——在“万元户”稀缺的年代,这无疑是“发了大财”。这笔钱让他在中药行业站稳了脚跟,“董经理的信任,让我明白做药材生意,诚信比什么都重要。”

挑战转型:困境寻机,胃药开创新基业

积累了资源和经验后,王超开始向中医药公司供应原料,生意逐渐步入正轨。可在2000年,他遭遇了药商普遍面临的难题:药材卖出去了,对方却没钱付款。

这种情况下,王超只能用药企生产的中成药抵账。“拉回亳州后只能‘跳楼价’甩卖,年底一算账,不挣钱也不赔钱,等于白忙活一年。”王超没有陷入焦虑,反而在抵账的药品里发现了新机会——一款名为“元胡胃舒胶囊”的胃药。

这款药的“特别”,源于王超的亲身经历:“我母亲、爱人、姐姐都有胃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效果,试了这款药后,症状明显好转。”他想起俗语“十人九胃”,“这么好的药,很多患者还不知道,如果能做全国总代理,既能赚钱,又能帮到更多人。”

2002年,王超成立安徽省谓博药业有限公司,通过GSP认证,正式拿下“元胡胃舒胶囊”全国总代理权。“‘谓博’这两个字,就是‘会说话的胃药,博爱天下苍生’的意思。”他笑着解释。

短短两年,元胡胃舒胶囊的销量从一年几百件飙升到几千件。可就在生意红火时,厂家却接连涨价,2007年甚至一年涨价3次,并以“不接受新价格就断货”相要挟。

王超的分级代理制早已定好价格,若接受厂家涨价,代理商将无利可图。亳州市领导得知后,曾尝试将该产品招商到亳州,却因不符合药品批准文号转让规定未能成功。无奈之下,王超只能放弃代理,将重心转回自家企业发展。

建厂拓业:筑巢扎根,产业链上谋突破

放弃总代理后,恰逢亳州南部新区启动建设,市领导主动找到他,支持他在新区建厂。“有了自己的生产企业,就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行事,能真正掌握企业的命运。”

2009年,在机器轰鸣声中,谓博药业的现代化药厂破土动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约60亩。建设过程中,药都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又帮助解决了资金难题。

两年后,新厂建成,2013年正式投产后,王超立刻开启“拓疆之旅”:2013年,斥资2400万元收购山西省春雨制药厂,扩大生产规模;2016年,投资1000多万元,与芜湖东方制药有限公司签订“养血补肾口服液”批准文号转让协议;2021年,拿下桂龙药业转让的“羚羊清肺胶囊”批准文号——这款具有“清肺利咽、清瘟止咳”功效的药品,在2022年5月投产后,迅速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为防疫贡献力量。

至此,谓博药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建成覆盖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全产业链布局,销售网络覆盖国内上万家终端客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

守正创新:代际接力,老字号里焕新机

在王超看来,谓博药业能稳步发展至今,既是依托亳州优良的中医药营商环境,更离不开他几十年未变的经营内核——“做药如做人,良心、德行、诚信,缺一不可,得一步一个脚印踩实了。”

这份理念,早已融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我对他们的要求始终没变:可以没能力,不能没德行。”王超直言,“能力不够可以学,德行差了,砸的就是企业的招牌,亏的就是客户的信任。”

在谓博药业,新员工入职第一课便是“诚信经营”。在王超眼里,“卖得多不如做得实,靠谱的口碑才是企业的根。”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王超也和众多亳州药商一样,生出“接班人”的顾虑:“我们这代人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可年轻人没吃过这份苦,能扛住这份家业吗?”这份焦虑,直到儿子王鹏从国外学成归来,才渐渐消解。

王鹏没有照搬西方管理模式,而是先沉下心与父亲沟通磨合,了解企业的“根”在哪里,再提出新想法。王鹏提出的数字化、现代化管理理念,正逐步融入企业运营。

“比如以前靠人工记账、跑市场,现在用数字化系统管理库存和客户,效率提高了不少。”王超坦言,“新旧模式不是对立的,好的传统要保留,新的理念也要吸收,这样企业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对于未来,王超已有清晰规划:“以前企业‘啥都做’,今后要走高精尖路线,把生产工艺做到极致,组建强大的技术团队研发高端新产品。”他的目标很明确——让谓博药业从“安徽老字号”成长为“中华老字号”,让这份药香飘得更远、更久。

“做药就是做良心,不管是我这代人,还是下一代,都得守住这个底线。”40年过去了,王超的话依旧朴实,却藏着一位药商最珍贵的坚守。

(曾莹莹/文 李庆亮/图)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