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抗敌马玉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民国时期,亳州民间流传着一句俏皮话,叫“好儿不要多,一个马三元,一个姜老锅”。说的是养儿要养马三元、姜老锅那样的,做大官,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养儿要像他俩那样,赴国难,抗击敌寇,为国争光。

马三元,即清末爱国名将马玉昆。

马玉昆(1837—1908),字景山,原籍蒙城县西马家集(一说亳州西北马集),后举家迁往雉河(涡阳)。马玉昆生性好武,从小练就一身硬功夫。同治元年(1862年),以武童生在家乡办团练。1865年投毅军,参与镇压捻军起义。因战功卓著,升为总兵,赏戴花翎,赐振勇巴图鲁名号。驻守天津时,曾在一次聚会上,当着洋人做了一次表演。方桌上直立一块方砖,他的拳脚练得呼呼生风,在距离一尺多的地方,一掌推出,气浪竟将方砖击倒。还拉弓射箭,连中三元,马三元的绰号由此而来。

马玉昆一生打了无数次仗,镇压过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但他在维护祖国统一、开发边疆,抗击外侮方面做出过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愧爱国名将称号。

中日甲午战争前,他曾担任左宗棠的前锋副主将,率大军参加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叛乱平息后,驻守新疆近20年,御外敌,平内乱,垦田地,修水利,为保卫发展新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甲午战争中,马玉昆率毅军2000人跨过鸭绿江,赶赴平壤,驻守大同江东岸。光绪二十年(1894年)9月15日,日军分4路大举进攻平壤。正面是凶悍的大岛义昌的混成第九旅团,有步骑5000人,炮20门。毅军与日军血战,从清晨4时一直鏖战到午后,打退日军数次进攻。毅军甚至从桥头堡中冲杀出来,向日军发起反冲锋,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午后1时,日军已无力再战,大岛义昌只得下令退却。这一仗,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战后据日方公布的数字,“将校以下死者约140名,伤者约290名”。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4名,少尉军官被击毙2名。大岛义昌少将、第21联队长、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均被击伤。后主帅叶志超怯战放弃平壤,马玉昆率部撤回营口、田台庄等地继续阻击日军。次年,其部于海城太平山与日军发生激战,陷入重围。他率主力死战突围后,又骑马冲入包围圈,寻找余下官兵,战马被击中就换马再战,连易3马,终于带着余部全部冲出重围。

马玉昆驻守朝鲜时军纪严明,鸡犬无惊,秋毫无犯。朝鲜人为他建庙祭祀,把他与唐朝的薛仁贵、明朝的戚继光并称“中国三杰”,成为一时名将。

创刊于1891年的法国著名画报《The  Le  Petit  Journal》(当时最著名的报道国际事件的法文刊物),曾刊登一副马玉昆行军彩色图片,图片上旌旗猎猎,战马嘶鸣,马部士兵军容整齐,威武雄壮,精神抖擞。马玉昆坐在轿里(时68岁高龄),指挥部队行军。图片下方法文说明:“马元帅的军队在满洲边界上”。足见当时马玉昆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

马玉昆戎马生涯中最值得一书的,是大破八国联军毒气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马玉昆奉命守卫天津。八国联军用从英国运来的两支刚刚问世的毒气弹架,向清军驻地连发两炮,一营清军连同600匹战马全被毒死。马玉昆深恐敌军再发射毒气弹,给一城军民造成重大伤亡,建议直隶总督裕禄火速撤离,易地再战。守军撤至天津西北20里的北仓,发动民众构筑工事,又借汛期水猛,引永定河水东放,方圆40里一片汪洋,使敌军无法前进。他又听从炮手建议,在毒气弹的走向中测出发炮方位,而后集中40门大炮瞄准齐发。这一计果然奏效,八国联军在第二次发射毒气弹后,立即被清军炮火击毁炮架,使毒气弹再也无法施放。北仓一战,为天津的历史留下光荣的一页,天津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爱民的将军,在河北区内集资修建了马公祠。

1908年,马玉昆驻守通县,负责拱卫京师。中秋赏月时吃了几枚鲜枣,因腹泻暴卒,终年71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忠武”。灵柩奉旨运回家乡,“葬于涡阳城外新卜宅。”涡阳县城现存有马玉昆公馆和帅府。原籍蒙城马集原建有马公祠,亦叫“忠武祠”,祠内挂有马玉昆肖像及皇帝御书的匾额和对联,联语为:“军容翌卫扬兰锜,福泽便蕃锡卣圭”。因为马玉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率将士同日军进行殊死的斗争,并重创日军,数十年后,日本帝国主义仍对他怀恨在心,于1940年专门从蚌埠派一队侵华日军窜到马家集,将忠武祠内的物品抢劫一空,并付之一炬。今仅存门廊前殿和西厢10数间。

(责任编辑:雷芳)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