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的老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李绍义

亳州城自商汤都亳始,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亳州城一直是县、郡、州的治所,自西周、春秋、三国至唐、宋、明、清,城池几经战乱,几经修建,至今虽无故都全貌,但从现存的城垣建筑、街道名称、居民习俗中仍可略窥出昔日的繁华,在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楼群中仍然可以寻觅到往日的风采。

古亳州坐落于涡河两岸,城池街道以大隅首为中心呈四面放射状分布,形成了当时的南、北、东、西四条主街,南北大街分至南北关外,东西大街分至东西门及东西关外,两条大街各长三华里,其主要街巷网布于城内和四关。至清朝乾隆五年已形成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巷,后经进一步发展,至光绪二十年,共有街巷一百四十六条。但提起这些街道,习惯上仍因袭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巷的称呼。

古亳州城里居住的多为官绅,北关为商业区,街巷多以行业命名,如铁果巷、爬子巷、帽铺街、白布大街、纸坊街、打铜巷、花子街等。有的街巷因古迹而得名,如老祖殿街、问礼巷、三圣庙、一步三庙、祖神庙街、二郎庙等,而八步六条街则因街道稠密而得名,街道弯曲,称轱辘湾,临近练武场为斗武营。另外,四眼井、石人坑、哑巴巷、王小庵、翠花巷、鸭鸭胡同的名称也各有名堂。如今,这些街道仍具有浓厚的古城风貌。

今日,亳州城可分老城区和新城区两部分,老城区仍保持着古老的风貌,为人们展示着历史的画面,新城区美丽壮观,体现出现代都市的繁华。


(责任编辑:贾飞)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