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谭记】留住村庄的“二十四史”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阿土

这是一个梦境,晨起而不得其解,若有所思而难以忘怀。


一张四开小报,整版整版登载着爷爷的事迹,大约有七八个版吧,翻过来调过去看就是看不明白,时间,地点,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某事……字迹模糊而辨别不清,欲发问而无处可问。


爷爷去世都快有四十年了,怎么做了这样一个梦呢?醒来几天都回不过味来,不得其解而心事重重。是不是最近写了留住村庄的塘,留住村庄的树,没有提到村庄里的人,搅动了已经作古的先人呢?这是一种暗示的梦吧?是的,应该留住村庄的那些人与事,留住村庄的历史,哪怕是口述的历史也好。


国有国史,州有州志,县有县志,就连乡镇现在几乎都有了自己的志,唯独村庄的历史少有人记载。村庄应该有历史的,村庄的历史比城市都早,村庄有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伍什”“邻里”“保甲”曾是千百年来村庄的编制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实行过人民公社制度,“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个队就是生产队,就是现在的村民小组。村民小组现在成了村庄的编制基础,小的村庄只有一个村民小组,大些的村庄有三四个村民小组。制度几经变更,村庄基本上还是那个村庄。


城市化趋势无可阻挡,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一些靠近城市的村庄已融入到城市,但更多的村庄依然要在原来的地方继续做自己的农村。农村的人口会减少,村庄也会减少,但村庄不会消失。村庄应有记忆,村庄应有记载。过去的村庄也是有自己的独特记载方式的,比如家谱、家庙、祠堂,只是有的在迁移中丢失了,有的在“十年浩劫”中烧了毁了,更多的村庄已无法找到传承的载体了,仅有的记忆也是慢慢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一个村庄没有“兴替”的话,生活在村庄里的家庭家族是有“兴替”的。某某是个善良的人,某某是个正直的人,某某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人,某某家风一直好……这些村庄里的“正能量”、身边的“典型”在孕育家风村风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村看村,邻看邻”“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狮子吓假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别看现在蹦得欢,就怕秋后落清单”“冷不过三冬,富不过三代”……这些朴素的“因果”“轮回”“祸福”观存储在村庄的“二十四史”中,存储在村庄人祖祖辈辈的记忆里。


那天发了《村庄漂移说》,远在上海的一位朋友留言道:“为皖北村庄立传。”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只是这个题目太大了,一时还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等退休了,有时间了,我想写写自己所在村庄的那些人与事,也算为村庄立传吧。这样想想,心里敞亮了些,沉郁的心情也释然了许多。那天的那个奇特的梦也算有解了吧。


(责任编辑:贾飞)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