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诗书能致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董学勤

对书的最初的记忆,是妈妈那夹着鞋样的《红旗》杂志。孩提的我常常见妈妈从那里面拿出一家老小的鞋样,做出舒适耐穿的各式布鞋。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鞋子,却是纸上大的、小的蚂蚁样的小黑点。我曾好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故意神秘地说:“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你所不知道的东西,长大了,把它学会了,你就享福了。”

那时的人对有学问的人的定义是有福可享。这使得我对这个不能吃不能喝的东西更加好奇了。幸运的是,妈妈当时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小毕业生(常听妈妈这样说),因为姥姥家道变故,妈妈不得不走上了务农的道路。农闲之余,妈妈一边纳鞋底一边教我认识一些简单的字。现在想起,多少感到有点小自豪,因为那本杂志是党中央所办,并且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刊头呢!我的启蒙教育起点够高的吧。几十年过去了,那本杂志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厚实的纸张,质朴中有种温润的触感。它开启了我人生的航向。

上小学了,由于平时妈妈的教育,我在学校里的学习更是如鱼得水,拿起课本便舍不得放下,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露。一些篇章短小、内容浅显的诗文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背下来,老师也对我另眼相看,偶尔还给我开小灶呢。整个小学阶段,家里的土墙上贴满了各种奖状,那是爸妈在全村人面前最值得骄傲的。

时光荏苒,青春在不经意间悄然而逝。我没有青春飞扬的风采,在最好的年华里记下了许多经典诗词及散文,这是我的青春最绚烂、最辉煌的纪念。我喜欢诗词,喜欢散文,名人名篇,常常让我激动无比,每一首、每一阙、每一篇、每一段诵读之时常常热泪盈眶。赏诗词、品意境,同悲戚、共欢愉。读诗吟词,我的心里充满了安宁、阳光和快乐。诗中寄放有我的哀愁,我的悲喜情思。诗词给了我莫大的人生启示与精神的慰藉。诗书是一剂良药,能抚平你心里的伤痛,人的一生喜怒哀乐交织,酸甜苦辣并行。喜乐倏忽逝、哀苦铭心久。诗书如一位深缘知己与你谈心交意。看淡了、看浅了,哀痛便渐释了。看远了、看阔了,哀愁便散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真谛,信之如此。一如庄子,庄子妻死,鼓盆而歌,送妻升遐。其文思意蕴玄远,不滞于物。从而乘物以游心,逍遥而自得。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洒脱与恣意何人能比。而我们却可以从中借鉴一些东西,以解不时之需。

诗书能给自己的心灵提供一个可栖憩的港湾。每日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在这平凡琐碎的生活里,偷得浮生半日闲。在与书相伴的时光里,为心灵寻得片刻的安静与恬淡。有人说,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走向远方,不仅是目之所及、足之所到,更是心之所安。在天涯,在海角,在无边无际无垠之地,放逐心神,让心做一次流浪。不必走出家门、走出城市,徜徉于书中,遨游于诗词。

诗书是益友,拿起书本,便会心安。林微茵语之: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诚然矣!

与诗书为伴,休养心性,捡一枚叶片,随着枝枝杈杈的叶脉,神思遐想,编织出一段动人的情事。观一尾游鱼,想象着它来时的路、归去的途,让思虑神驰。凝望天际一叶扁舟,夕阳绚烂,云蒸霞蔚,便是一幅最美的画面。

思接千载,神驰万里,连古缀今,吟诗诵赋,让诗情常发,让经典常耀,最是诗书继世长,最是诗书能致远。

(责任编辑:bzbszff)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