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许久许久了,没有在这样宁静的夜晚,给心灵一个静谧的空间:没有琐事缠身,没有孩子吵闹,抛开一切烦恼,就只有我和您。就像四十年前,我们面对面坐着,点着煤油灯,我写作业,您看报纸,等我写完了,我们就打开收音机,收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父女俩不顾天寒地冻,搓着手,跺着脚,随着评书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悲喜。

父亲威武、严厉、耿直、忠诚,十几岁时就参加了革命。父亲常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浪费和腐败。每次看到我们剩饭,他就会非常生气,说糟蹋粮食就是犯罪。记得有一次,小哥擦桌子时顺手把桌上剩的一小块馒头弄掉了地上。父亲发现后,就用很粗的竹竿狠狠地教训了哥哥。哥的背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都肿了起来。妈妈哭着给哥抹药,父亲还在那厉声说;乡下的孩子连杂面馍都吃不上,你居然敢扔白面馍,今天非把你这浪费的恶习给打改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分管集镇建设,这在当时可是个肥差。记忆中,晚上经常有人提着礼物到家里去,父亲一概不接待。他不怕得罪人,一律按政策办事,这让许多没满足私欲的人恨得要命,可又抓不到父亲的把柄。

父亲问心无愧,他常说,我的命是共产党给的,知识是共产党教的,不能做丝毫对不起党的事。如果乡下的老伙计赶集捎点独头蒜、下锅的杂粮、红枣等,他会很高兴地收下,还留老乡在家吃饭。

记得1995年的元宵节,我想给家里一个惊喜,下了班没打招呼偷偷搭班车往家赶,到家时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焰火升空,夜空都被照亮了。刚下车,就看到父亲站在风口,没戴帽子、围巾,鼻子冻得通红,我吓坏了,以为他会狠狠地教训我。谁知看到我,他竟高兴得像个孩子,急忙说;六子,冻坏了吧!快,咱回家吃汤圆去。那次,由于我的晚归,汤圆煮烂了,大家喝的是糯米粥。

那时,每次回家,一进门我就会问,爸,妈呢?如果妈在,我们娘俩就会有说有笑,别提多亲热了。妈不在,我就撂下话,找妈去了,而把爸爸一个人留在家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理解父亲那含敛不露而真实无比的亲情!

2003年,父亲的两位挚友相继去世,妈妈怕父亲伤感,吩咐哥哥们去吊唁的。但父亲明显变得更伤感,常常自言自语说:我走时别给亲友添麻烦,也不能给儿女添麻烦,更不能给共产党添麻烦。大家都认为是他老友去世伤心说胡话。那年国庆节,我带着孩子回家住了三天,随口说了句“还是家里香油香”。等回来时,我都到车站坐上车了,看到父亲拎着两瓶香油,急匆匆地赶来,如释重负地说;终于赶上了,一路上都在担心车开走呢!

那时的我,没有在意父亲两鬓的白发,没有留心父亲额上豆大的汗珠,只是不耐烦地催他快回。殊不知,那次竟成为我们父女的永别。五天后,父亲因心肌梗死离开了我们。

习惯了得到,而忘记了感恩。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在当时,觉得很平淡,也不知道有多温暖,也不知道有多感激。今晚,想想父亲离开我们十六个年头了,我要把从未说出口的话大声对父亲说: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您用大爱教我们生存的能力,您无私地护卫着我们的家。等我们长大了,懂事了,您却给我们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亲爱的父亲,您在那边过得好吗?女儿想您,更爱您——

……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