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老辣抒性情 朴素凝重显功力

​——观书法家王显吉先生作品有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家父八十大寿到来之际,我舞文弄墨写了一首诗“八十寿星鬓如霜,疑是蓬莱得道仙,蟠桃献寿开口笑,松鹤常春福延年”,随后致电书法家王显吉先生,希望他能为家父八十大寿写幅中堂以示庆祝。仅一面之缘的王显吉先生欣然应允,约好相见日子,驱车前往。寒暄后,凝神沉思十余分钟,即乘兴泼墨,书篆书中堂一幅。展开细看,只见其恬静安详,气势旷达,沉雄老辣,法度森严而又不失灵动,意态高古丰茂,尽显功力。

王先生凝神泼墨之际,好友郑寒风介绍说:“王显吉,字少琳,号博缘,斋号麦香书屋,系亳州道东王小庄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刻字委员会委员,亳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亳州刻字协会主席,从小热爱书法,跟随祖父王登三学习书法,后参加中国书协培训班,在李松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魏碑,跟邵鑫老师学习二王书体,在培训期间不断得到王亚洲、崔胜辉、胡立民等名师指导,加上学习刻苦,书法技艺有了突飞猛进,在省、市、区书法比赛中不断获奖,在全国书法大赛中亦先后20余次获得大奖,作品被多家机构收藏。在亳州市书法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研读盖章之后,王显吉先生休息片刻,遂谈起了自己的书法创作历程。他说:“四五岁时我就开始接触书法。这一切,都是受爷爷王登三的影响。爷爷曾经是一名秀才,出身书香门第,也写得一手好字。我依稀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逢过年,都会有许多人拿着红纸来到我家,让我爷爷给他们写春联。后来,爷爷去世了,给父老乡亲写春联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头上。”受家庭熏陶,在祖父及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六七岁时,王显吉先生就开始临帖。那时没有宣纸,于是,他经常把淤泥中的胶泥捡回家,放到水桶里浸泡,用笔蘸着在青石板上写字。写了擦掉,擦掉再接着写。

谈起书法根底,王显吉主张以德修身、以学筑本,书法艺术必须扎根于传统,继承于传统,但更要善于创新。细观他的书法可谓是“集古、化古、脱古”于一体,既汲取了历史精髓,又展现了创新风貌,做到了能守又能变,守有根基,变有方略;守不泥古,变不失我。

在长期的书法学习中,王显吉先生养成了一种习惯,如果没有特殊事情,每天早晚各练一小时书法是他雷打不动的规矩。有时候半夜里想起一个书体没写好,便又起来练习。有时候外出时没有笔墨,不能练习,他就用其他东西蘸水在地上写。年轻的时候,夏天没有电扇,他用湿毛巾擦擦汗,洗洗脸继续写;冬天没有空调,他就搓搓手,跺跺脚继续写。

踯躅先生雅居,满堂佳作,熠熠生辉,内外墨香,浓淡相宜。观先生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有行家评论曰:“取法广博,笔墨语言丰富,笔势浑厚恣肆,意态高古丰茂”“巧拙互用,巧而不佻,华而能实,拙而不蠢,涩而能动,实为难得”。

置身麦香书屋,一眼就能看到随意堆放的刻字木板,墙上也挂得数不清,如古朴灵动的“春和景明”“云中白鹤”“日照中天”,“三思后行”,笔势浑厚恣肆,纵横潇洒,自然流畅。显然,王显吉先生不仅仅是钻研书法的行家里手,而且还是位“刻字”专家,亳州刻字协会主席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跟随先生来到后院,只见满桌子的木刻作品,或悬挂,或静立,或篆或隶,长短不一,其为自己制作“麦香书屋”的刻字作品也赫然在列。现在这个时代,对书法感兴趣的人很多,但刻字还是冷门。“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刻字更加复杂,层次感也更加丰富,更能发散思维和拓展想象力。”王显吉拿出一幅名为“一帆风顺”的作品让大家欣赏,均称赞不已。据说他从2007年开始接触刻字,已足有十余年。

离别麦香书屋,已是华灯初上,霓虹溢彩。行走在松柏掩映的涡河岸边,耳边又一次响起王显吉先生临别话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书法家只有潜心创作,不为名累,不为利惑,才能写出得意之作”。诚如是,其作凝重,纯粹,干净,笔歌墨舞,写意其心。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