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年,元末农民起义军刘福通等拥立韩林儿在亳州登基,国号“宋”,年号“龙凤”,军称红巾军。现在亳州老城内的明王台就是韩林儿称帝的那处高地。想必当时刘福通等人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欲檄朱元璋为副元帅”,但此时朱元璋已“恩威并重,豪杰归心”,没有接受小明王的“敕封”。
亳州为古南亳之地,地理位置险要,有“中州锁钥,南北通衢”的美誉,刘福通等人在此“定都建国”跟亳州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为重要的,应该是看中了亳州帝王之气的“地脉”吧。尽管“宋”为草莽政权,但既然称“帝”,就要修建宫殿,传言拆除鹿邑太清宫的木材,在原廖阳万寿宫的基础上,修建了宫殿,确立了中央机构。
在亳州建“国”后,刘福通发动红巾军三路北伐,1358年占领汴梁(今开封),并迁都开封,但旋即遭到察罕帖木儿等人的反攻,1359年开封城破,韩林儿逃至寿县安丰。
1363年,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此后,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仍然被奉为“皇帝”。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至金陵应天府,途中在瓜洲(今属扬州)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林儿遇难,时年26岁。至此,韩林儿的“宋”政权灭亡,共存续12年。
以上就是小明王龙凤12年的大致情况。
这段历史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的明王台已经破烂不堪,不仅没有宫殿的尺椽片瓦,而且成了一座垃圾堆。几乎与地面齐平,也失去了“台”的外形,让人叹惋不已。
明王台原为曹操的故宅。对于这座旧宅的规模、形制,尽管没有文字记载,但从曹操的家世推断,应该是一座大宅府邸。因为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亲曹嵩,官至太尉,都是高官。这座府邸的保护应该是很好的,因为一直到了元代张柔坐镇亳州时,把它施与道士刘志义,“创建宫观”。由此推测,旧宅的状况应该是良好的,规模应该是可观的。
刘志义,相传为“相县右族”,是淮北地区一个豪门大族,自幼聪明伶俐,崇尚道教。后来拜纯真子刘志纯为师,修身问道。刘志纯赐给他“通真”之号,所以被称为通真子刘志义。刘志纯、刘志义师徒二人之后在今天的豫皖苏交界处弘扬道教,影响较大,门徒众多,史书记载“居民士女,填咽其门”。
元宪宗四年(1254年),张柔移镇亳州,在这里“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为桥梁,以通归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车往来,如承平时”。他还在这里修复孔子庙,设学授徒。当时,刘志纯已在河南去世,刘志义带领门徒来到亳州,把刘志纯葬于清风岭。之后,从河南来到亳州收徒传道,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张柔原是汉人,后投靠元军,成了元军将领。张柔也比较推崇道教,见到刘志义后,十分倾慕,“一见犹如平生”,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意。为帮助刘志义弘扬道教,指定把曹操故宅施与刘志义作为道院,开门纳徒,传道授业。在曹操旧宅内建立道观,取名“玉清万寿宫”,由女道士刘守真看守。1312年,女道士徐妙广看守道观时,先后更名为了真庵、长春观。
在州城西南有块空地,相传为吕洞宾“栖游”之地。刘志义带领门徒在这里又建起五间大殿,大殿内塑有玉皇大帝、三清老祖、五祖七真;又修建了卧室、厨房、马棚等,形制典雅、规模宏大、美轮美奂。在宫殿周围种植了松树、杉木、桂花树,使大殿内冬暖夏凉,静谧优雅。大殿落成后,取名“廖阳万寿宫”。道观近郊有40多顷良田,供道士们经营打理,以为“斋粥之奉”。刘志义于120岁那年去世,弟子们把他葬于玉清万寿宫内。刘志义一生教授弟子千余人,营建道院数十座,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贡献,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敬重。
1355年,小明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在廖阳万寿宫的基础上,拆鹿邑太清宫的木料在此营建了宫殿。1436年,改为军需物资库房,后又被作为教育机构使用。
根据明嘉靖《亳州志》记载,韩林儿的宫殿在廖阳万寿宫,而非明王台。也就是说,明王台只是称帝的地方。这部志书成书于1564年,距离韩林儿称帝只有区区209年时间,记载应该可信。想必刘福通等人当时十分匆忙,于仓促之际拥立韩林儿称帝,属于先称帝后建宫殿,建设机构,安排人事,建章立制。在那征战不休、烽火四起的乱世,这种做法也合情合理。
明正统六年(1441年)知州卢试荣将玉清万寿宫作为司法机构按察司的办公场所。万历年间对其进行了重修,并改为通真观。可见,明王台的称谓只是民间叫法。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信仰白莲教,号为“明王”,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为红巾军领袖,所以韩林儿称帝只能叫“小明王”。朱元璋为红巾军的一部,理论上属于韩林儿的部下,所以朱元璋也打着韩林儿“宋”帝的旗号征伐四野,北伐蒙元。直至1366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廖永忠迎接韩林儿到南京即位,也有了至瓜洲沉船而死的谜案,结束了韩林儿12年的“宋”政权。又过两年,即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亳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多少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在此建功立业,多少个彪炳史册的文人雅士在此研墨挥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曾经名骚一时的明王台,如今也只剩一堆残砖烂瓦和一块文物保护的标志牌;而曾经金碧辉煌的“大宋”宫殿廖阳万寿宫更是完全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剩下一个名字记录在发黄的故纸堆中,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