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亳州考古第一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他被誉为“亳州考古第一人”

记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金质奖获得者李灿

亳州新闻网讯  如今已经95岁的李灿是亳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员,他曾论证发现了曹操地下运兵道及曹操宗族墓群,他的发现打破了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小麦源自西域的断言,被誉为亳州考古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年轻的李灿被分配到原亳县城父完全小学任教。从那时开始,他便开始在执教之余研究古文物。在空旷的野外,当地人经常能看到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或在田野间匆匆奔走,或在丛林里驻足细探。由于李灿经常去“淘”些平常人眼中的“破罐子”“破瓦片”,他也因此被人戏称为“捡破烂儿的”。

1954年,李灿在位于涡河岸边的东钓鱼台遗址试掘中,发现了一罐已近碳化的古小麦化石。此前,国外学术界断言,中国的小麦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而李灿的发现打破了这个断言:这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国就有小麦出现。这些小麦后来被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中国古小麦”。

20世纪60年代,花戏楼中间正梁突然断裂,导致前墙倾斜,整座花戏楼几近倾覆。维修需要六七十方好木料,而当时全县几乎找不到大树。楼上琉璃瓦几乎损失殆尽,全国都不好找。所需水磨石青砖,烧制条件要求很高,当时很难找到这样的专业工人,特别是雕刻艺人更是难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灿到北京故宫访问,到东北原始森林伐木,到山西寻找雕刻工匠,到各地庙宇寻求琉璃瓦……维修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花戏楼才得以像今天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亳州标志性古建筑。

此后数十年间,李灿考证发现了曹操宗族墓群、我国唯一的古代地下军事建筑——被专家誉为“地下长城”的曹操地下运兵道、东钓鱼台遗址等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亳州考古第一人”由此得名。

日本历史在我国东汉三国时期有一段空白,特别是中日关系方面。曹操宗族墓群出土了一块“倭人字砖”,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些线索。当时李灿撰写并发表了《从曹氏墓字砖看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论文,消息传到日本,震动日本朝野。

一个城市如果能被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无疑是这座城市的极大骄傲。1986年,国家评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李灿三赴北京,以大量历史和现实资料为亳州争得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资格。从此,亳州便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身份走向世界。

多年来,李灿曾先后获得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金质奖,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安徽省考古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安徽文物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奖、文学艺术工作特别贡献奖,对亳州和安徽的文博事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享受亳州市政府特殊津贴。

即使在退休之后,年迈的李老仍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涡水之恋——李灿与中原文化》《亳州曹操宗族墓自传图录》《殷亳商都——李灿文稿集》,这些一一面世的著作汇聚着老人家毕生的心血,也承载着传承中原文化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