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庙街古树 资料图
亳州槐树庙不大,但很有名气。因其独具一格,它的独特形式恐怕世上难寻其二。
亳州旧城东南隅,今柳湖街一带,民国以前是一个比较冷落的地方。那里没有什么街道,只稀稀拉拉地住着几户人家,纵横路径如乡村野道。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有一棵古槐,相传是一株宋槐,三人合抱,树心已空,有门向南,像间小屋。
民间传说,树大有神,民间有人得病,往往朝这棵老槐树烧香,叩头,以求病愈。传说槐树神很灵,有不少人为他挂袍,搭彩。但有神无像。后来有人想了一个奇妙的办法,在空心的槐树屋里,垒了一个神台,在神台上塑了一尊槐树神的像。二尺来高,白面黑须,十分慈祥,称“老槐爷”。这个树屋形成的庙宇,叫槐树庙。这种形式的庙宇已经是稀世之奇了,而接着又有两次变迁,使之越变越奇,槐树庙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原来若干年后,槐树庙的上方有了空洞,下雨渗水,这样,庙里的老槐爷也就无法存身了。之后,人们在槐树身旁盖了一间小庙,把“老槐爷”安置在这小庙中受香火。小庙小得可怜,人们一抬手就可以摸到它的房脊。庙中重塑的神像小巧玲珑,笑容可掬,十分美观。庙虽不大,可一年四季香火不绝。奇怪的是,不到两年,庙中的“老槐爷”竟突然失踪了。
人们诧异之余,只好又塑了一个,结果又失踪了。连着失踪两三个。人们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因为神小,又慈眉善目的,可能是有人把他搬回家敬仰去了。有的说,也可能有人求神不灵,把他砸坏填坑了。还有一种说法实在令人吃惊:有位老妈妈说,有天晚上,她在屋前坐着,月亮地里,她亲眼看见“老槐爷”从小庙里走出来,又回到槐树里面去了。
这个说法使人震惊了。认为“老槐爷”不愿离开槐树。不久,人们便集资盖了一个较大的庙宇,把整个槐树身子垒在庙屋里,只有枝条露出房顶。这就形成了“庙顶青枝绿叶,庙内老态龙钟”的景象。“老槐爷”依然塑在槐树里面的空洞里,与槐树融为一体。从外到内:庙宇、古槐、“老槐爷”三位一体。
槐树庙这样的庙宇形成确实别无所见,槐树庙的几经变迁,说明了古时候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虔诚。槐树庙毁于民国之初,但直至今日人们仍传说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