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标和他的“幸福桥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脱贫村民这用新麦面包的水饺真香!”6月22日,蒙城县小辛集乡桥南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海标向笔者“晒幸福”,许海标在微信上“晒”出一组他在田间禁烧和给孤寡老人过生日等活动的幸福图片。

这位操着异乡口音的“黑大个”从军26年,是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处副调研员,2017年4月下派到蒙城县小辛集乡桥南村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这个被当地村民称呼为“蛮子书记”的许海标,很快就融入桥南村。在桥南村,119户已脱贫村民都能如数家珍地随口说出他帮扶的感人事迹……

许海标下派桥南村上班第一天,他看到村里的党员活动室破旧不规范,当即就争取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扶贫专项资金3万元,对村党员活动室进行改造和达标建设,并借机于2018年的村“两委”换届工作“换”出基层党建的新面貌和新气象。他率领党员组建乡贤队伍,开展“身边好人”“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树促乡村文明新风。

在许海标的大力支持下,桥南村已脱贫的贫困户杨永杰等130余人被推荐外出务工就业,同时又引进外出务工创业成功的村民杨龙等返乡创业,开发服饰加工厂等扶贫车间,“一出一进”有效助力村扶贫工作和村集体创收。在许海标的积极协调下,桥南村建成3个187.2KW光伏电站,每年增加集体经济34万余元,并投入240万元新建日烘干150吨的烘干塔,每年收益6万元;他利用扶贫专项资金115万元,投入吕望恒瑞面粉厂,年底保底分红11.5万元,把省财政为贫困村安排的1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投到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每年分红1万元。

在探索贫困村民创收新途径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公益惠民”建设是许海标“唱响”的又一“扶贫曲”——修建连接11个自然庄24公里的“庄庄通”水泥路、安装自来水、新建3座水冲式公厕、建设综合性文化活动场等惠民建设,让昔日贫困的桥南村民感受到脱贫出列的桥南新村新景与幸福感。

“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夸俺扶贫书记好?!”这是桥南村民为许海标点赞的幸福心语。倾情扶贫的许海标把村民当亲人,他和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一起开展扶助孤寡、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的点点滴滴更是感人至深。他为村里的18位孤寡老人配置了18台新电视机和电风扇等生活用品,为他们过集体生日,不断改善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六一”儿童节,许海标领着桥南村孤儿去县城吃肯德基,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还邀请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的老师为“留守儿童”开展课外辅导活动,并组织35名贫困家庭儿童前往蚌埠市开展夏令营活动,让桥南村的儿童感受到大家庭的爱与温暖……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