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如今都已过了古稀之年。他们与新中国诞生在同一个时代,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这些年来,这批40后的老人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
在他们眼中,与祖国共成长的这些年都有什么样的故事和感悟?近日,记者对三位40后老人进行了走访。
潘长利 新中国成立 震撼永难忘
市区光荣院里,潘长利(右)在葡萄藤下一边纳凉,一边和老战士聊天
7月19日下午,市区光荣院的葡萄藤下,今年77岁的老人潘长利和“老伙伴”们一边纳凉,一边聊着天。他自从2012年入住这里,已经过了7个年头。潘长利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出生于战乱年代,经历过饥荒的他,从来没有想过能这样安稳地度过晚年。
潘长利1942年出生于谯城区龙扬镇罗园村。196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6452汽车32团一营一连,于1968年退伍。潘长利在家中排行老四,他清楚地记得,在小的时候,比自己大了七八岁的哥哥曾远离家乡参加战争。“当时很想和哥哥一起奔赴战场,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无奈当时年纪太小。”潘长利告诉记者,于是,在成年之后,他选择了参军来弥补这个遗憾。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潘长利当时只有7岁,但10月1日当天发生的一切都让他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没有电视,只能听广播。我们就在村里等着盼着,直到听到了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潘长利表示,当时振奋人心的感觉至今都让他记忆犹新。
退伍之后,因为没上过学,不识字,潘长利回到了老家成了一名农民。在那个年代,种地除草等一切农活都要亲手去操作。如今,农业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各种自动化的农机器具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解放了劳动力,让农民们的工作量减轻了许多。
多年来,潘长利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生活。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自己70岁时,他顺利住进了光荣院。“在这里,每天有人照顾得很周到,还有十多位老年人住在一起,没事我们就打打牌,下下棋,日子过得很舒适很自在。”潘长利没有子孙后代,光荣院成了他的家。每当谈到这里时,他都不禁感叹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让他这样的孤寡老人衣食不愁,生活无忧。
夏风吹动着院子里的葡萄藤,沙沙作响。潘长利摇动着手中的蒲扇,一切都如此安逸祥和,让他感到安心。
贾秀荣 赶上改革潮 奔上致富路
贾秀荣从事鸡蛋生意已经20多个年头
7月21日,距离“大暑”节气还有两天,我市已经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早上8点,家住市区薛阁路的贾秀荣早早起了床,也开启了新一天的奔波。贾秀荣生于1947年,今年72岁,目前从事着鸡蛋销售的生意。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她的精神面貌依旧朝气蓬勃。做了大半辈子生意,她一直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期。
贾秀荣出生于谯城区张店乡,小时候家中极其贫困,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在1984年之前,她一直在乡下种地,生活很清贫。“改革开放的政策出来后,我就意识到自己赶上了好时期,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机会,于是决定进城做生意。”贾秀荣告诉记者。
创业初期,贾秀荣由于没有成熟的关系网和渠道,最初以贩卖青菜、粮食为生。到了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客户群后,开始正式从事鸡蛋、松花蛋批发的生意。这一做,就是23年。
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贾秀荣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足。现在孩子们早已成家立业,她今年也已经72岁高龄。但她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生意。“今天早上,我主要是把鸡蛋送到市区人民路、文帝街上的一些饭店里,总共送了大概90斤,也就是将近600个鸡蛋。”贾秀荣拿起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我现在的生活,就是送送鸡蛋,带带孙子,一早一晚去跳个广场舞,十分惬意。”当问及到是否觉得劳累时,她笑着解释,自己操劳了一辈子了,根本没办法闲下来。
王树杰 写好中国字 走好人生路
退休后,王树杰开办了书法培训班,他认为,有义务将书法发扬光大
在市区花戏楼街中段,有一处名为“福乐轩”的书法装裱门市。里面住着一位名叫王树杰的书法家。王老今年72岁,与书法结缘60多年。他还告诉记者,自己生于1947年10月1日,比新中国大了两岁整。
“翰墨怡且乐,书法寿而康”。王树杰几十年感悟,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段漫长的文化旅程。他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小的时候,物质条件有限,温饱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学习书法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让王树杰印象深刻的是,在他十几岁时,有一次,父母给了自己1块3毛钱的伙食费,之后,他把这些钱全部用来买字帖练字。伙食费没了,每天吃饭成了问题,经常饿肚子。
“在我上中学时,条件又稍微好了一点,大家晚上都喜欢出去玩,我就躲在家中,点着煤油灯,拿起毛笔,对着字帖开始临摹。”23岁那年,王树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退休后,王树杰从风华社区搬到了花戏楼街,为了传承书法技艺,他也开办了书法培训班。他表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想再学书法,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文房四宝和字帖这些东西随处都可以买得到,培训班也遍地都是。不用再像自己当年那样,点一盏小灯在漆黑炎热的小屋中练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王树杰总说,精神追求也不能落下。书法修身养性,若潜心参悟,其中有山水相融,自是浑然天成。同时,还能发扬国学精神,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