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不论我们多么自信地跟自己说,时间总会有的,也依然不能驱散我们对其快速流逝的恐慌。时已入暑,似乎才刚刚开始,好像什么都还没做,转眼间,2019年已经过半。我们的时间,都去了哪儿呢?光阴是一条河,我们在河边呆立着,看它义无反顾地向远方流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读迟子健的文章《时间是怎样的行走》,童年的她曾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给放在挂钟里,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闲。

我小时,家里连挂钟也没有,更没有闹钟和手表,时间是以鸡鸣来判定、以日影来划分的。白天跟着日影移动,天亮了,日出而作,下地干活;日上当空,该做午饭了;鸡栖于埘,日落而息,农人们赶着牛马回家了。小村上空飘着缕缕炊烟,女人们端出了饭碗,孩子在院中嬉戏,男人卸下一天的疲惫,悠然地吸着旱烟。

古人计时,昼有日晷,夜有滴漏。看日影一寸寸挪移,安静、悠然;听滴漏声声,似乎不是流逝,而是堆积,日子显得那么慢,生活是那么从容不迫。

当时家里唯一和“电”字沾边的,只有一个手电筒。妈判断时间,白天看太阳,晚上听鸡叫,做饭时根据习惯估摸。蒸馍时,在鼓起的秫秸锅盖上倒扣一只碗,碗底上盛点水,水蒸干了,也就嗅到蒸馍的甜香了。做什么都凭经验,时间好像不是论分论秒论小时,而是论天论月,论季论年。比如还有多少天,哪家亲戚该娶亲了,要记得去往礼;什么季节,该种什么,该收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谷雨前后,点瓜种豆,春分芒种,白露秋分……计时的,除了日光月影,就是一本老皇历,一页页地翻,翻上12个月,365天,才能盼来掐指太久的年,盼来那承载着太多希望和快乐的端点。

直到初中,妈咬牙给我买了个塑料电子表,那时我才知道时间是怎样一分一秒地移动,也才开始感到恐慌。时间流逝得好快,以前没有钟表,总觉时间那么长,生活那么慢。路慢慢地走,走得不慌不忙;饭慢慢地吃,咂得出每粒米的滋味。那时总嫌自己怎么还不快快长大,那时总觉妈妈一直那么有力、年轻。

后来日子慢慢好了,家里有了挂钟、闹钟、手表,而后又有了手机、电视、电脑。时间无处不在,咔嚓咔嚓,嘀嗒嘀嗒,无时无刻不在流逝,不在催促。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按时打卡,定点赶车,急急迫迫,日子变成了一个七天又一个七天;对于做财务的我来说,只记得月末月初,日子就变成了一个月度又一个月度。

出入越来越便捷,车速越来越快,可我们仍觉时间不够用。抢红灯,等快递,赶车,排队,争夺每分每秒。人越来越心浮气躁,急不可待。吃快餐,吃得没了滋味,也没了健康;来去匆匆,旅游成为急于到达的目的地,而看不到真正的风景。终日忙碌,顾不上听父母唠叨,顾不上陪伴孩子,没时间照看自己疲惫的身体和荒芜的心灵。可挤出的时间又在哪儿?做了什么呢?如此更感恐慌。什么都讲究快速高效,亲情变得越来越淡,爱情过夜都会超期,友情只剩点赞之交,我们看似抓住了很多,实则失去了更多。

我是越来越喜欢回顾过去,喜欢从前缓慢而从容的日子了。木心说:“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的一生就那么长,无论快慢,我们都将赴往同一个终点。

同样一段人生旅程,年轻人喜欢憧憬未来,因为未来的日子似乎遥遥无期;中老年人则喜欢回望过去,因为未来已没有多少可张望的距离了,只有打量过去。回望的时候,不光是沉湎怅然,更多的该是一种沉思超然。此时,在回望时找到了时间的痕迹,它在四季更替、花开果成的时序里,它在妈妈日渐稀疏的白发里,它在女儿越来越青春飞扬的身影里,它也在我们日趋老去的容颜里和渐渐了悟通透的心灵里。终于明白,在时间匆匆的脚步中,我们究竟该追寻什么、珍惜什么!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