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翠兰夫妇在介绍孩子的军功章
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一对几乎目不识丁的农民夫妇,在23年间,先后把家里的三儿一孙送入部队服兵役,其中两名为驻港部队军人。在利辛县江集镇江新社区,提起江明三、郑翠兰家庭,邻居街坊无不为夫妇俩情系国防的事迹点赞。
“没有当兵的在前线保家卫国,那有后方俺们这过的平安日子!” 68岁的郑翠兰,佝偻着病腰,激动地说,“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等儿子们长大了,都让他们去前线报效祖国,现在大孙子也到部队六年了。”
“儿子长大,都去当兵”
8月19日上午,江新社区的街头,蝉鸣正欢。虽然过了立秋节气,但暑气未消,人多走几步依然一身汗水。69岁的江明三和老伴正坐在亮堂的屋内,吹着电风扇,念叨起送儿子们入伍的场景,回忆起昔日的苦日子,也不禁唏嘘哽咽起来。
“那时候,老大刚上完高一,成绩很好,学校老师也来劝我让孩子继续上学。我就跟老大说,你年龄到了,该去当兵,保家卫国了。” 郑翠兰说,那时候的江一峰已经是个大孩子,能帮她挡活的也就是他了,“我自己心里也舍不得,但我还是希望儿子长大了都去当兵”。
“我那时候最喜欢看《小兵张嘎》电影,喜欢看里面的那个嘎子,打鬼子的少年英雄。”郑翠兰几乎目不识丁,幼年时,父母的离婚,导致她小学一年级没读完就辍学了,跟着母亲慢慢长大。然而就是这样的不幸遭遇,让她在成长中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军人有了更深的情感。“毛主席去世时,你不知道,我那时哭多很……”说起往事,郑翠兰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她说,她不识字,但她知道“有国才有家,做人就要爱党爱国”,她知道“没有当兵的在前线保家卫国,就没有后方平安的日子”。
为了让儿子早日光荣参军入伍,郑翠兰那时经常到大队里打听招兵的信息,打听报名的流程,最终江一峰顺利入伍,成为山西某部队的一名新兵。这一去便是四年,团圆时刻的缺席和等待,成了这个家庭的常态,一封封透着思念和喜悦的家信,成了全家人最大的期盼。
“大儿刚去的时候,真想得很,那时候没有手机,一个月可能来一回信,我不认字,等他们给我念过了,我也不舍得随手丢那儿,而是把信揣在心口好几天,想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感觉就像看到了孩子。”郑翠兰边说,边用衣摆擦拭着眼泪,“老大小时候,干的活最多,几个孩子最苦的就是他了”。
“想到儿在部队,不觉苦累”
郑翠兰老人一生吃了不少苦。小时候跟着母亲过日子,艰难成长,好不容易长大嫁了人,以为从此有了依靠,不想距离苦尽甘来的日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小时候孤单成长的经历,婚后的郑翠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父母的疼爱,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于是,五个孩子,四男一女,相继出生。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农民的收入又低,虽然夫妇俩勤俭操持、日夜劳作,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那时候,孩子也好养,只要能喂养大就好了”。
话虽这样说,但想养大五个孩子,并不容易。按照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老实能干的江明三开手扶拖拉机给人家耕地、打场,干过打面厂,靠着手艺一直主外挣钱。但主内的郑翠兰并不只是要带孩子、做饭,还有地里的庄稼,喂牛喂猪,织布纳鞋等等。
“那些年她真是受苦了,她是俺家的大功臣!”虽然不善言语,但说起昔日的生活经历,江明三还是由衷地向老伴表达了感谢。
等到大儿子江一峰长到八九岁时,郑翠兰突然就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减轻了不少。她知道,这是孩子长大了。除了上学,懂事的江一峰此时已经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农忙时做饭、送饭、收麦、扒红芋,平时割草喂牛,帮助照看几个弟妹,俨然是一个小大人。
郑翠兰心里的这种“轻松感”一直持续到1990年3月。随着她亲手把17岁的江一峰送进部队,生活的重压再次向她袭来。
除了照看剩下几个孩子的饮食起居、操持家庭琐事外,郑翠兰还要一个人忙地里的活。尤其是每年红芋收获以后,她都是一个人打红芋粉。“一天一千斤红芋,用担子担水,是96担水,一季子红芋可以打1500多斤红芋粉。”郑翠兰说,“我现在是‘假腰’,腰椎严重错位,医生说是年轻时干活累的。不过那时候并不觉得苦累,一想到大儿在部队光荣当兵,我就浑身是劲了。”
“党和国家把孩子都培养恁好,我心满意足”
江一峰的从军给弟弟们带了个好头。在第四年可以回家探亲时,他已经长成了一个英武的汉子,还带回在全军比武大赛中荣立个人三等功的好消息,而一身帅气的军装更让弟妹们崇拜不已。“是党和国家把他教育培养得好,我们再苦再累也值了。”回忆起昔日光景,江明三感慨地说。
为了减轻家庭的重担,江一峰在入伍第四年后退役,并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担负起支撑家庭的重任。不久,与他相差五岁的二弟在父母的引导下,也报名参军。“二儿当年去报名参军,两天一夜,其他都过了,就因为身体的一些不适,最终没有通过。” 郑翠兰遗憾地说。
等到三子江海福到了入伍的年龄,郑翠兰夫妇又让他去报名参军。江海福对妈妈说,“那时候,俺大哥一来信你就哭得很,我要再去了,您又该难受了。”“我说,不会了,时间长了,都习惯了。你们都不去部队,都在家,咋报效国家?”郑翠兰回忆说。就这样,在父母和大哥的鼓励下,1997年12月,江海福走进了军营,从南海舰队到祖国的东方之珠——香港,这一干就是12年,其间荣立三等功三次,获得荣誉证书一大摞。
“老小上了大学,毕业证还没下来,就去参军了。”提起如今依然在驻港部队服役的四子江海建,很少说话的江明三骄傲地说,“作为当年的大学生军人,全县也没有几个。” 2005年4月,江海建在家人的鼓舞下,从蚌埠机电学院走进了原南京军区航空部队,2010年被选调到驻港部队。如今,他时刻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干劲、一流的作风”要求自己,继续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军人应有的贡献。
“俺孙去部队也有六年了,在北京。大儿就这一个孩子,他自己当过兵,也想让孩子去当兵。” 郑翠兰说,2013年,他的长孙江泽光荣地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几年来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儿孙在部队刻苦训练卫国保大家,江明三夫妇甘心受累挑重担,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小家,几十年如一日,只为让老江家的好儿郎在部队没有后顾之忧。“虽然年轻的时候累点,但现在党和国家把我的孩子都培养恁好,我心满意足了。” 郑翠兰笑着说,“我现在还一直跟孩子们说,当兵入伍保家卫国光荣,舍小家为大家,只有爱国才能更好地爱家。”
快评
“生儿当报国”是最朴实的家国情怀
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农民家庭,家里的老人甚至有着略带悲伤的童年。虽然目不识丁,却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他们在儿孙成年之际,把他们送入军营,报效祖国。他们让儿孙谨记,“没有当兵的在前线保家卫国,就没有后方平安的日子”。
生儿当报国。这是江明三夫妇家国情怀最朴实的表达。这种情感烛照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精神源泉和前赴后继的不懈动力。感谢千千万万个像江明三一样的“情系国防”家庭,正是有了你们的无私付出,才能有我们这些普通家庭安稳和平的生活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