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在外拼搏的老乡陆续返乡。连日来,记者在亳州火车站出站口采访了部分返乡农民工,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的故事,以及对家乡变化的感受和新年的愿望。
外出人员陆续返乡
一家三口的奋斗:千里经商为儿子“陪读”
1月17日,从兰州方向驶来的列车停靠在亳州火车站。韦福祥和妻子、儿子笑盈盈地踏上了站台。一家三口第一次在春运开始后一同返乡。
韦福祥家在市区,去年秋季和妻子一起到兰州摆摊卖服装。他们的儿子也在兰州上大学。当初选择去兰州做生意,也是想离儿子近一些,可以经常去探望。
去兰州之前,韦福祥夫妻二人都是建筑工,虽然比较辛苦,但收入还不错。自从儿子考上大学后,夫妻二人决定和儿子一起去兰州,在那边做点小生意,“怕他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照顾不了自己。”韦福祥说,儿子从小一直到高考结束,几乎没有单独离开过家,“虽然我们也希望孩子独立,但心里还是不放心”。
刚开始去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找房子、工作都很困难,走了不少的弯路。后来,夫妻俩摆摊卖起了服装。“虽然很累,但好歹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韦福祥说,“我们后来也发现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儿子的独立性比我们预想的好太多。”
所以,这次回家过完年,韦福祥就不打算再去兰州了。他打算在家乡租个小门面,把服饰生意继续干下去。
“孩子毕业以后,回家也好,在外工作也好,我们都尊重他的想法。”韦福祥说,儿子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们也会大胆地放手,“需要我们老两口的话, 我们肯定尽力去帮他”。
年轻小伙的闯荡:用苦干为“冲动”买单
32岁的刘轩家住谯城区双沟镇,在沈阳打工有五六年的时间了,最开始是和朋友一起到沈阳打工,当过快递员、外卖员,现在是沈阳一家搬家公司的职员。
刘轩原来在老家做快递员,虽然比较辛苦,收入还不错。然而,当听到一个朋友说想去外地打工,他便头脑一热,辞去当时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去了沈阳。“当时家里一听这个消息,立马反对,我也比较倔,劝也不听,收拾收拾行李就出发了。”刘轩说,如果当时能够静下心来,有个明确的规划,或许也不至于到了沈阳之后,走了很多弯路。
到沈阳后,人生地不熟,刘轩觉得自己浑身的劲儿就是用不上。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外卖员,刚开始的时候,刘轩就适应不了这里的天气,尤其是冬天,室外温度比亳州低了二三十度,手脚上、脸上都是冻疮,本想着放弃的刘轩,一想到自己当时来到这儿的干劲,便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了3年的外卖员后,经一位朋友介绍,刘轩到了现在的搬家公司工作,“不像送外卖那样一直在外面跑,作息也比较规律,我挺喜欢现在的工作”。
刘轩表示,自己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这次回来给父母买了不少东西,有吃的,还有衣服,希望为自己当年的冲动向父母致歉。而父母听他说工作的很顺利,也十分高兴。
新时代农民的心愿:把学到的种植技术带回家
“这次回来就不打算出去了,准备承包一些地,我这些年学的种植技术也好有个发挥作用的地方。”乘坐K8366次列车返乡的程德贵说,他希望回家当个新时代的菜农。
程德贵老家在谯城区十河镇,在外务工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回家前在江苏昆山种植大棚蔬菜,这次回家想继续种植大棚蔬菜,并且也想尝试种植大棚水果。
刚到昆山时,程德贵是想找点零散活干的,但听别人说种植大棚蔬菜效益不错,他就拿出了家里的积蓄在当地流转了土地,搞起了种植。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刚开始不懂技术,程德贵就盲目地去种植,结果种植的蔬菜不仅品质差,而且产量低。痛定思痛,程德贵便自主去学习有关温室种植的技术,了解如何能种植好温室大棚蔬菜。
经过不断地探索、学习,程德贵从一个蔬菜种植的“门外汉”,成了一位技术能手,在当地种植户中名气响当当。
“我也一直关注家乡的蔬菜大棚情况,发展得很不错,我也想把学到的技术和同行们分享一下。”程德贵说,回家发展不仅更有归属感,也可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心里特别安稳,特别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