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气象局2019年工作情况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扎实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各项气象服务,夯实气象事业发展基础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制定了《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防控目标措施责任清单》,全年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2次,累计响应18天。完成市县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能力建设。联合应急局、地震局创建了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省级减灾示范社区5个。与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单位签订防灾减灾合作协议,与河南商丘市等六市签订《豫鲁苏皖六市气象融合发展协作共建协议》,共同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各项工作。

二是力求精准及时,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防汛抗旱、关键农时阶段、春运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扎实有效。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多渠道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全年共发布决策气象服务材料128期、公众气象服务产品195期、预警信号107次、服务短信609条,通过气象官博发布气象信息1403条,新浪微博获市政府政务微博考评三等奖。2019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9%。

三是助力绿色发展,强化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完善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会商机制,气象、环保、PM2.5专家组联合开展空气质量会商826次,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9期,每天向市委、市政府主要和分管负责人定时传送大气扩散条件分析和未来4天污染物预报。与市环保局、省气科所联合申报的《亳州市重污染天气气象服务系统》获2019年度亳州市重大科技专项立项。涡阳县政府与国家气象卫星中心联合研发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率先建成人影作业实时视频指挥系统,建成亳州市人影弹药装备存储库,在涡阳县试点建设由退役军人组成的新时期新型人影作业队伍,开展全市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培训。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和农业生产需求,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年内开展人工增雨123轮次,发射增雨火箭弹543发。

四是紧贴服务需求,推进现代农业、交通等重点行业气象服务。蒙城县、谯城区完成中国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建设。县、区局均召开了农业气象专家联盟会议,联合开展了农情调查31次,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产品94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全市投入15万元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贫困户农产品入驻聚农E购平台,利用“惠农气象”、预警服务平台等为驻村干部、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提供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依托亳州市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平台,为交通、公安交警等部门提供雾霾、暴雨(雪)、道路结冰等交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水利局、自然资源局合作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与市城管执法局联合开展城市内涝信息共享和预警服务。开展城市热岛效应评估,为创建园林城市提供科学支撑。

五是立足保障服务,做好军民融合各项工作。落实省气象局和亳州市军民融合工作方案,推进军民一体的气象水文保障基础设施工作。完成军分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预警信息共享。参加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培训和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业务培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气象水文民兵队。

六是创新宣传方式,全方位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经市政府同意,市科普公园和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被列入亳州市“新貌一日游”文旅精品路线,自10月20日开放以来,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参观人数达3000余人。涡阳县气象科普馆(县科技馆)已定期开放。蒙城县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年内组织大型科普宣传活动8次,举办科普宣传讲座11次,发放科普材料4.6万份。与市科协联合举办中学生气象科技论文竞赛,在全省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二、扎实筑牢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根基,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省气象局、市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科普公园和市政府投资建成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已于2019年10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投入使用。蒙城县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亳州市人影装备弹药临时储备库主体完工。利辛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新址12月31日完成切换。

二是坚持稳步发展,助推气象业务能力提升。按要求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试点运行,完成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国家站观测自动化改造,2019年全市气象灾害监测站平均间距6公里。加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应用,在重大活动保障、城市防汛期间提供24小时逐1小时、72小时逐3小时滚动预报服务。完成了省突平台与市县政务网的对接,实现预警信息的自动推送。充分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资料,强化灾害性天气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4小时晴雨预报质量92%,平均预警时效4.8小时。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2019年完成省局科研项目2项、市局科研项目3项,完成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登记1项,获2019年度亳州市重大科技专项立项。与商丘市局等联合举办《第一届豫鲁苏皖协作区气象论坛》。年内全市发表科技论文22篇,其中2篇被评为优秀论文,交流人次18人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年内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14期,新增高工1人、工程师3人,高工占比21.4%,工程师以上人员占比50%。1名职工荣获亳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市“爱岗敬业好青年”。老干部工作一政策两待遇落实到位。

四是坚持法治保障,加强气象社会监管。印发《亳州市防雷安全监管工作职责清单》,加强防雷安全事中事后监管。发布“亳州市防雷安全公告”落实企事业单位防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举办全市防雷行业和气球施放企业技能培训。开展全市气象部门依法行政和标准化培训,2人取得执法证。2019年全市共开展执法检查15次,部门联合检查5次。完成职能范围内的行政许可审批46件。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