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面对疫情,他说“我是党员,又是科室领导,危险的地方我先来”;面对病人,他悉心治疗,将手机号码和微信号贴在病房,告诉他们“不用怕,我一直都在”……2月5日,经过15天的连续工作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蒋祥德暂时结束隔离病房的工作,准备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如果这边的工作还需要我,我随时待命”。
临近春节的时候,正在病房忙碌的蒋祥德接到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医院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医生前往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参与救治。接到通知后,蒋祥德立即报了名。
“首先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其次,科室里的年轻医生年龄小,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舍不得他们冒险。”蒋祥德说,因当时疫情刚开始爆发,谁也不知会出现什么情况,他想成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医生,给后续进入的医生积累点经验,“我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救治,面对疫情心理有所准备,抗压能力也应该比年轻人更强一些”。
正月二十八,蒋祥德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开始了与疫情的战斗。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着厚厚的防护面罩,连续七八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忙碌在病人中间,成了这15天来他每天的工作缩影。
虽然深知即便有防护设施,安全起见也要与病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但是为患者看嗓子、听诊、检测,都必须要近距离完成,感染的风险随时都在。
“说一点不担心是不可能的,可是在隔壁病房里,我们医生就是病人的依靠,我们一定要表现得镇定又自信,竭尽全力给他们治疗。”蒋祥德说,因对疫情不了解,不少患者确诊后焦虑、烦躁、害怕,只有见到医生护士时才会稍稍平静,“患者的信心也有助于治疗”。
为了安抚患者们的情绪,蒋祥德和同事们商量后将手机号码和微信的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了病房里,告诉患者们工作期间他会一直在病房,随叫随到。休息期间,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和微信联系他。
这样一来,患者们的焦虑感果然明显减少了。他们知道,有一群强大负责的医疗团队在守护着他们,陪着他们一起抗击病魔。
2月5日,连续工作15天的蒋祥德暂时离开隔离病房,在14天观察期满一切正常后,他会回到原本的肿瘤科岗位。“观察期间,我想做点笔记,把我的经验分享给陆续进入一线的同事们。”蒋祥德说,只要一线有需要,他随时都做好支援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