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曹市镇:退伍不“褪色” “疫”线见忠诚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涡阳县曹市镇涌现了一批戴着红袖章的熟悉身影,他们勇当“逆行者”, 一如既往地守护着辖区居民的安全。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有年轻的“90”后,也有年迈的“50”后,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身份——退伍军人,他们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用实际行动彰显着退伍不“褪色”的“疫”线忠诚。

老战士侯家华,曹市镇侯桥村人,1952年出生,中共党员,1974年入伍北京卫戍区,曾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已经退伍41年的侯家华再一次请缨上阵,成为侯桥村最早一批参与疫情防控的战“疫”者。即使在风雪恶劣天气,侯家华也没有退缩,依然顶风冒雪坚守在值守点上,守护全村居民的安全。    

“60”后退役老兵杨德才,曹市镇侯桥村人,1977年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了确保村村通广播畅通,他不畏严寒,每日巡查全镇广播使用情况,24小时值班,随叫随到,确保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声音及时传达给广大群众。其他同志看他工作辛苦,提议他休息几天,杨德才总是铿锵有力地答道:“不辛苦,打仗我都不怕,还能败给一个广播,我是党员,我是参加战争的兵。”           

“80”后武警退役战士王杰,曹市镇四里村人,中共党员,内蒙古扬帆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和唐山鸿运防腐保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带动曹市镇200多人就业。鼠年新春,37岁的他毅然放弃和家人的团聚时光,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个人掏腰包2000余元为村里购买防疫物资,晚间值守,他总是拿“我年轻来”请老同志先离岗,他自己再坚守一会,把执勤物资检查整理好再离开。

武警退役战士王国权,曹市镇四里村人,中共党员,退伍后创办涡阳信德木材加工公司,带动贫困人口30多人就业。“若有战、召必回”,一日当兵、终身报国,自愿无偿加入了村级防控劝返点,每天值守村头劝返岗,带头向支部缴纳支援抗疫党费2000元,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从小就敬佩军人的“80”王国权,在五年的军旅生涯中达成了梦想。“我曾经是一个兵,也永远是一个兵。”退伍后,他始终将军队经历视作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一身军装成为他最大的荣耀。                                   

“90”后退伍战士孙敬杰,曹市镇侯桥村人,2006年入伍,曾任武警四川某部某中队卫生员,2008参加汶川地震救灾并立功。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当一名志愿者,每天背着喷雾器穿梭于有武汉旅居史家庭消毒、量体温,一天下来浑身湿透,肩部被背带勒出很深的凹痕,1月24日至今,一直坚守,默默无闻。                     

疫情无情人有情,退伍后,他们牢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兵,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无惧一切,勇敢地站出来,展示“退伍不褪色”的本色,彰显爱党、爱国、爱民的忠诚。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