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和契两兄弟来到朝堂,才发现今天早朝的重大议题不关文化和书写的事,因为一件大事久拖不决,已经到了威胁朝廷甚至是舜自身的威信和安全的地步了,这就是洪水泛滥的问题。
大家知道,这次大洪水从尧为帝之时便已开始,至今已是上百年的事情了,洪水不但没退,反倒浊浪滔天,愈演愈烈,百姓不堪其苦,民不聊生。中间虽有四岳举荐鲧去治水,众所周知,鲧不但未能息洪降灾,且盗取上帝的息壤去填堵洪水,结果弄的是天怒人怨,正因为此,尧帝只好借机南巡,将天下“禅让”给了大舜,既是卸掉包袱,其实也有点引咎辞职的意思。当然,舜依法流放了鲧,后又派人杀死于羽山。
舜继位后,不是没考虑洪水的事,而是杀了鲧,一时之间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更没有人再敢自荐,担心功未成身先死。不过,舜心里还是有点谱的,他一直在留意观察一个年轻人——禹。舜发现这个年轻人挺好,有勇有谋有仁义,是个好苗子,舜考虑的是如何考察并栽培禹,治水自然是一个绝佳的方式和机会,问题在于你大舜刚因为治水不力宰了人家爹,转脸就让儿子去一线治水,好意思吗?最好的办法是能让禹自己站出来。
另一方禹不是这么想的,他有心想毛遂自荐,但他娘修己反复告诫他要从他爹的人生悲剧里吸取教训,为人要低调,“枪打出头鸟”!他爹鲧也非一无是处,鲧的“遗产”是“想上轿子人来抬”。于是,禹在他娘的指点下,如法炮制他爹的办法到四岳那里分别活动了一下,既呈上些“古井贡酒”之类的美物,又哭诉了下孤儿寡母的不易。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人心都是肉长的,四岳最终答应帮忙。
所以,这天早朝,稷和契哥俩的吧的吧说了半天,舜很有些不耐烦,手一挥便终止了两人的汇报,仅是敷衍了事地认可了他们的工作,此项工作也是到此为止,可以了,结项!舜清了清嗓子,正事来了,他问:“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这话问得其实很阴,洪水泛滥,他说是“美尧之事”,意思是天下发洪水,其罪不在我,是先帝尧的问题。话音刚落,四岳都站出来了,并怂着众大臣异口同声地说:“如果让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既然如此,舜巴不得呢,那就这么定了吧。
禹心里高兴,但还是很低调,下跪叩首,又举荐稷、契兄弟和皋陶,直到舜帝说还是你来吧,这才就任治水总指挥!
在讲禹治水之前,这里先交代一下禹这个人。据说禹的母亲名叫修己,听名字便知这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女人。自古以来,中国人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估计修己本人是讲究个人修为的,而安人、安百姓则是她教育儿子禹去做了。话说一天,修己没事外出踏青,在出行的路上,见流星从空划落,直入身体,珠胎暗结,就这样怀孕了,神奇吧!就是这样神奇!神奇的还在于历史记载修己乃是剖背生下的禹。
如此,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舜杀了鲧,禹并没有怀恨在心,替父报仇什么的,因为压根鲧就只是他名义上的父亲。
交代的第二点是禹的出生不仅神奇,神奇的更在于生出来时“胸有玉斗,足文履己”,神吧!胸上有掌管江山社稷的玉斗神器,这注定是要称帝的,其次脚底板上天生有文字,看过《大话西游》的,马上就明白了!因此,禹的乳名叫作文命。
文命,什么意思?几种说法,一说以文掌管天下命运的人,一说文采斐然的人,还有一说是斯文地要你命的人。
现在说禹治水。
禹接受任命后,和后稷、伯益一起奔赴抗洪救灾的第一线。禹这人是个实干家,能吃苦,能战斗,穿着简易的工作服,和民众吃住在一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
这不算什么!
重要的是有两个女人帮了他。
一个是他老婆涂山氏,名字非常好听,叫女娇。这女娇,历史记载她的籍贯有三个地方:浙江、江西和安徽。这还用说吗,肯定是安徽人了,安徽怀远县人,离我老家亳州不远。爱情的力量是巨大而无穷的,这为禹注入了极大的动力,因为女娇会唱歌,并为禹作原创歌曲“候人兮猗”,意思是“我在这里等你哟”,禹总是哼着这首曲子,迈着“左准绳,右规矩”的禹步奔走于乡间田野,痛并快乐着!
这里插播一条预告:
《淮南子》记载说,禹治水到了离家不远的嵩山,怀孕的女娇去看他。当时,禹正在从事工程攻坚战,打通时辕山来疏导洪流。
禹与女娇约定,听到成功的鼓响才可以去见他。没想到工人忙中出错,不小心碰落一块石头把鼓砸响了。而此时的禹正化身为熊精,开山裂石。情况可想而知,女娇受不了这个打击,自己的老公怎么是个熊精!吓得她花容失色,掉头就走,跑到嵩山脚下化成了一块石头!禹发现后 ,追上来,喊道:“且慢,把儿子留下来!”石头为喊声所震,“石破北方而启生”,禹的儿子启以孙猴子的方式诞生了,开创了后世千年基业。
另一个帮禹的女人当然是他母亲修己。修己虽然“相夫”不成,但“教子”绝对有方。前面讲过,她一再教导禹不要重蹈父亲鲧的覆辙,做人要低调谦恭,要有恭敬心,对天地、对长辈、对上级,都要如此。所以年纪轻轻的禹,虽然有一身本领,怀报国之志,但并没有冲动地去自荐治水,这都是母亲的教导。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母教,是绝大多数成功人士的教育背景。
禹被任命为治水总指挥,母亲修己专门找他谈了话,主题是探讨如何治水。娘俩分析了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堵,认为“堵”这个办法定是不能用了,堵就是“赌”啊,绝对不行!那怎么办呢?修己认为“敬”的意思就是顺,敬天地,敬万物,即是顺天地万物,不能硬来 ,要顺着万物本身的性能来。就治水一事而言,治水之法全在这个“治”字上 ,依顺水的性能来,不去迎而堵之,水自然不会伤人毁物。
老妈这一番话 ,一下子打开了禹的心智。禹激动不已,他明白了母亲的意思,顺着一想:水的性能不就是“水往低处走”。水下流之时总会形成水道,只要将小水道汇入大水道,大水道东流入海不就OK了。
娘俩又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论证这个办法可行性比较高,而且此法完全合乎老祖宗庖羲氏留下来的政治遗产——“道”。天地万物运行有道,将之施于治水一事,水乃流动运行之物,自然应该循道而行,只是水行常无固定轨道 ,处处遇堵才致伤人毁物,倘若使水有固定轨道,这水也就合于道了!并且给这种办法命名为“导”,本字就是“道”,或者是“时”,意思是手持之入轨道。
这还不算,修己除了智慧之外,还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法术,也即“修己以敬”的“敬”字的威力。这天深夜,修己带领儿子来到黄河边上,口里一番念念有词后,河上忽然风波骤起,“有长人白面鱼身”者出来,说:“我乃河精也。”喊禹过去,说:“文命治水。”禹不甚明白。河精则又从袖中取出《河图》,告诉禹天下河道如此这般等等,则洪水可治。说罢,“乃退入于渊。”
禹这下对老妈心服口服带佩服,回家后赶紧向修己请教河神所说“文命治水”是什么意思?修己说不就是我儿你文命来治水嘛!禹坚持认为没这么简单,他从河神口气中听到了言外的信息。修己经不住儿子的一番甜言和孝意,只好告诉禹说:“我儿文命去治水,此是舜帝之令,更是天意天命,此其一;其二,‘文命’意谓做事不能蛮干硬干拼命干,而应顺干柔干曲线干。”禹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禹治水的办法就是“导”,十三年的时间里,将平地的积水汇成为大水,导入长江黄河,以及淮河、济水、珠水,这便是“五渎”,再由江入海,最后水患消除。
治水成功的禹在舜的时代里如日中天,呼声甚高,一如当年舜在尧时代的模样,大家齐呼禹为大禹。舜鉴于禹的功劳以及群众基础,也算考察成功吧,心不甘情不愿地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大禹就位,完全是天意,生就胸有玉斗不说,上帝还专门赐给他《洪范九畴》,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宪法大纲》。天书《洪范》规定了天地运行的常理,其实大禹治水的技术要领就是循五行而为。这是大禹从治水到治国的根本大法。请注意,大禹之前是管理国家,大禹之后是治理国家。
怎么样治理呢?
大禹首先根据所形成的水道间隔,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豫、冀、兖、青、徐、扬、荆、梁及雍州。从此,“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人站在天地间,会真实地发现天圆地方,所以中国是九州方圆。
其次,大禹文采很好,和好兄弟益一起,将治水时走遍的千山万水全部用文字记载了下来,这样一来虽然天地之大,虽然交通不便,但天下形态物产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其三,大禹定五服。“服”就是服务的意思,是百姓为诸侯服务,诸侯为帝服务。服务是有报酬的,比如说舜位、官职随之而生,你在哪一服,封地多大,爵位多高,这些都由禹帝说了算。
五服有: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它像一个大圆圈,以帝都为中心,向外辐射,类似于咱们今天北京的一环二环到五环,越向外,距离权力中心越远。
通过这些措施,如此一来,部落联盟便进化为国家,这个国度叫作“夏”,又称“华夏”。
华夏的意思是:华便是花,我们的国家美丽美好如盛开之牡丹;夏,乃是盛大之礼仪 ,我们的国家乃是礼仪之邦。
但是,大禹总感觉这个新建的国家少了点什么,总有一丝遗憾在心头,少了点什么呢?
大禹七年,禹帝召集诸侯开会,会议地点设在浙江会稽。会议的议题很明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