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烟火味”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夜幕降临,彩灯初上,忙碌的老街再次热闹起来。卖锅盔、凉粉、炸鸡、小龙虾的美食街是食客们聚集的地方,停车场、花戏楼前广场、涡河景观带是健身达人扎堆的场所。活跃的夜经济让老街别有一番景象。

美食街里“名吃”多

老街大致范围是市区和平路以北、涡河以南、明清老街以东、新华路以西,是我市近年来重点打造的旅游景区,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名气越来越大。文化旅游年开始后,明清老街被打造成了美食街,现在已经是老街里人气最旺的一条街道。

夜晚的老街真热闹

7月8日晚上八点左右,记者从大地桥沿着明清老街往前走,很快就来一家卖锅盔的木屋,摊主陈甜芳正忙着为照顾顾客,不时有食客来买凉皮,“今天只预备了二三十碗凉皮,少卖了十几碗。”语气中流露出些许遗憾。

陈甜芳主打的食品是锅盔,在老街里已经小有名气,五块钱一个的锅盔,旅游旺季时一天能卖2000多块钱,深受游客和市民的喜爱。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她的生意有所影响,但“五一”假期时,一天的营业额仍然接近2000元。

陈甜芳说,想要东西卖得好,必须要有“秘诀”,让食客吃了还想来。她卖的锅盔分为大锅盔和小锅盔,小锅盔又叫曹操饼,“以前打仗多,小的锅盔顶饿,方便携带。”做法上,她的锅盔坚持使用传统酵头发面,劲道有嚼劲。

在老街的美食街上,有不少“名吃”,锅盔、臭豆腐、油酥烧饼、米线……每到晚上,食客们都会前来大快朵颐。记者来到卖油酥烧饼的木屋,时间才到晚上八点多,木屋却已关门,一位食客说:“想吃这对老夫妻的油酥烧饼,必须早点来,每天都‘限量’供应。”

老街成美食“网红”

在“撸蛙馆于记大虾”餐馆,孙轩正和三位朋友围着火炉吃牛蛙,喝着啤酒侃着空,“我家就在老街住,这几年老街的变化真大,以前晚上八点多街上都没人了,你看现在都快十点了,街上还有那么多人,看着都高兴。”

正在做烧烤的刘祥和周莹莹夫妻

“撸蛙馆于记大虾”餐馆是老街里装修档次比较高的餐馆之一,之所以选址在这里,老板刘建军说,他家就在附近住,市区北部地区没有牛蛙馆,市场前景好,但最重要的还是老街的人气越来越高,游客和市民都爱逛老街。

刘建军说,他的牛蛙馆是去年四五月份开业的,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一天能卖五六千元。今年受疫情影响,营业额下降不少,一天营业额在2000元左右。为了节约开支,他变身店里的“伙计”,媳妇承担保洁工作,儿子干起厨师,儿媳做起烧烤。

客源是餐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刘建军的儿子在网上发起了团购,108元的牛蛙单层锅活动价只要49元,“我的微信好友有5000人,加不了更多人了。”谈及未来发展,刘建军很有信心,“靠着老街做生意,心里踏实,生意会越来越好。”

晚上九点多,美食街依然是车水马龙,食客们在这里拍照打卡。在刘祥和周莹莹的夫妻烧烤摊前,不少食客仍在排队等候。刘祥对记者说,老街的食物物美价廉,“鸡腿5块钱一个,鸡爪3块钱一个,青菜一块钱一个,一天能卖300串青菜。”

老街夜晚真热闹

热闹的老街也是健身达人的聚集地。正在老街停车场舞“凤龙”的杨文化虽然锻炼时间不长,但十几天的时间,他的体重由100公斤下降到92公斤,“一天减掉一斤,感觉身体越来越好了。”他高兴地说。

孙轩和朋友正在开怀畅饮

“凤龙”是近几年才传入亳州的,因其独特的健身方式获得迅速发展。杨文化说,龙头有五斤重,龙尾有8米长,要想舞好“凤龙”,必须大力挥动手臂,调动全身配合,手、脚、眼并用,减轻了他的肩周炎疼痛症状。

记者在老街停车场看到,面积不大的场地上分散着几拨锻炼身体的市民,有舞“凤龙”的,有练五禽戏的,有打太极拳的,还有舞剑的。他们有说有笑,边锻炼边享受着幸福时光,一片欢歌笑语。

除了停车场,在涡河景观带和花戏楼前广场,聚集了更多锻炼身体的市民,踩着街拍跳着广场舞。走在老街,处处能见到面带笑容的市民,时时能听到欢歌笑语声。

“以前晚上回家,老街是黑灯瞎火的,想出门都打不到车。”杨文化是一名货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还要半夜出车,“现在多好啊,老街有吃的喝的玩的,每到晚上就灯火通明,非常热闹,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全媒体记者:李鹏

(责任编辑:奚婷)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