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8月8日,在涡阳县天静宫街道大田村的一块块水田里,绿油油的稻秧长势喜人,一只只小龙虾在稻秧里穿梭嬉戏。
“养殖的小龙虾,不是靠吃污泥长大的,而是用本地大豆和玉米喂养,这样生长出来的小龙虾干净易清洗,市场供不应求。”村民罗会良向笔者介绍说。他率先引进“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成为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罗会良今年45岁,10多年前一直在外打工经商。一次回家时,罗会良发现村里的一条武家河,如今径流不断,水清鱼肥,是养殖小龙虾的天堂。“我看到村里缺少产业发展,村民增收致富难,就想着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养殖业。”罗会良说,2017年,他和妻子返乡投资100多万元,决心创业养殖小龙虾和种植水稻。
由于多种原因,2017年养殖小龙虾失败,让罗会良一下子损失数十万元。永不言败的他,从中吸取教训,虚心学习请教,吃苦肯干,2018年养殖小龙虾收获满满。罗会良更有底气、信心和干劲,从原来流转500亩扩大到目前的1300多亩承包地。养殖小龙虾产量,也从原来每亩200公斤增长到如今每亩300公斤。
起网、捡拾、装箱……每天天蒙蒙亮,罗会良就和工人们一起忙碌了起来。等到早上5点多,前来购买小龙虾的客户们络绎不绝。“罗会良养殖的小龙虾光泽透亮品质好,我每天都来,一次购买200多斤。距离城镇很近,一会儿就销售一空。”客户齐飞飞说,原来购买小龙虾都跑很远,去掉费用所剩无几。自从罗会良养殖小龙虾后,节省了时间和费用,齐飞飞和本地客户就再不用东奔西跑为货源发愁了。
有了养殖基地就能增加人员就业,村里的贫困户自然成为优先吸纳对象。村民闫学军因病致贫,他自从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帮扶政策应享尽享,常年享受健康医疗让他身体逐渐好转。“我每天在养殖基地里饲养小龙虾,也捞虾,活轻不重,每月收入近2000块钱。”闫学军说,就像他一样就业的还有6个贫困户,如今都已顺利脱贫。
在罗会良1000多亩的“稻虾共作”基地,笔者看到,汩汩的清水流到稻田四周的虾沟里,稻田为小龙虾提供了天然饵料和栖息地,养出的小龙虾个大味美销路好。同时小龙虾吃掉了稻田里的害虫,其粪便和残饵又为稻田增肥,稻谷产量提高且无公害,综合效益亩产比粮食作物高3至5倍。罗会良表示,“发展‘稻虾共作’,改善种植结构,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能促进本地村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