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7月中旬、7月底两次强降雨,造成我市受灾人口2599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026.28公顷,倒塌房屋15户、32间,严重毁损房屋11户、36间,一般毁损房屋65户、154间,直接经济损失13853.03万元。强降雨期间,我市各级领导同志深入包保地方一线,督导检查度汛措施落实、农田清沟沥水、查灾核灾、恢复生产等工作,有力推动全市防汛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及时修复水毁设施

我市因汛出现茨淮新河阚疃节制闸防冲槽及其前沿土层被冲刷,涡阳县义门镇涡河堤防迎流顶冲损坏,蒙城县小西庄闸、段庙闸、冯庙闸护坡出现不同程度塌陷,亳州城区陈庄闸、大西庄闸、王寨闸老化失修严重及上下游消能防冲设施损坏等水利工程损毁情况,我市管理单位已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目前正积极筹措资金,待汛期结束后,实施拆除重建或维修加固。

针对因汛毁损房屋,谯城区和涡阳县于8月初动员受灾群众自行修缮,县区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全市出现房屋渗漏水的养老机构23个、受影响老人及工作人员134人。灾情发生后,我市及时转移安置受灾人员,目前已对受损房屋进行维修和重建,受灾人员全部安排搬迁返回原址,生活正常。

恢复灾后农业生产

我市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向城乡群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第一时间发出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指导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农业农村和气象部门利用市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微信群会商灾情和抗灾救灾措施,通过重要农业气象专报和气象短信指导各地和农户抗灾生产自救。

积极组织农田排涝。强降雨期间,我市加大人力、机械设备等投入,疏通排水沟渠,积极排出田间涝水。涡阳县,由镇统筹协调,以村为单位组织3-5台挖掘机疏通排水沟,确保沟渠畅通;对无法排水的田块,组织抽水机(潜水泵)进行抽排,共组织排水机械1465台(套)。

及时进行受灾农作物补改种工作和灾后疫病防控。我市先后组织600多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灾后田管工作。截至8月12日,已补种7.48万亩,占绝收面积7.61万亩的98.29%。继续做好消毒灭源工作,落实动物疫病各项防控措施,保障灾后无大疫发生。

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3.9万亩,防治面积13.6万亩,成灾面积683亩。累计投入飞机防治经费473.7万元,完成飞机防治作业面积138.66万亩。

落实农业保险理赔

我市对参加农业政策性保险和特色种养业扶贫保险的受灾农民和农业经营大户及时进行查灾、核灾和理赔,帮助受灾农民和农业经营大户进行保险理赔,目前,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正在对农作物绝收的3450户农户进行理赔。

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我市印发了《组织选派帮扶干部统筹做好防汛救灾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做好洪涝灾害应急知识宣传,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加强动态监测,建立《因灾受影响作物情况》《因灾产生危房情况》台账,并及时组织开展救助帮扶。

组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扶贫小组长等围绕核心指标,逐户逐人逐项排查走访,密切关注受灾困难群众特别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状况,及时将受灾贫困户信息录入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截至8月10日,全市共摸排统计受灾贫困户4013户、11359人,受灾作物面积6995.44亩,预计经济损失381.46万元。针对受灾情况,逐户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目前,正通过申请保险理赔、安排公益性岗位、实行临时救助等方式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消除受灾影响。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