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唢呐硕士”第一人回乡授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隋景山(中)正在吹奏唢呐

亳州新闻网讯 8月20日,中国第一位“唢呐硕士”、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隋景山,回到家乡谯城区古城镇,考察唢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隋景山与家乡的唢呐传人、文化工作者进行了交流,考察了唢呐艺术培训班,勉励学员们勤奋学习文化课和唢呐艺术。他还计划建立唢呐博物馆、唢呐艺术学校,为家乡培养一批唢呐艺术人才。

据了解,隋景山1964年生于亳州一个唢呐世家,8岁开始随父亲隋兰魁学习唢呐、笙、闷子等民族管乐器。198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当时安徽艺术学校最年轻的唢呐专业教师,199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在演奏和教学之余,隋景山还创作了大量的民族管弦乐曲,如唢呐曲《思乡》《金秋赞》,闷子曲《八板》、笛子曲《闹花堂》、双管曲《盼归》、笙曲《月舞》等,现在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唢呐、笙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唢呐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安徽剧场、成都娇子音乐厅等举办过多场“隋景山民族管乐音乐会”。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