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舍里奏响脱贫致富曲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弱女子不甘贫困 养鸽撑起一个家

贫困户张春芳记录鸽子生长情况

亳州新闻网讯 酷暑时节,清晨5点多钟,在蒙城县小涧镇赵塘村一个鸽舍里,身形瘦小的张春芳就开始忙碌起来,捡拾鸽蛋、打水饮鸽、抛洒饲料……咕咕的鸽声响彻在鸽舍里。看着一栏栏乳鸽、一板板的鸽蛋,张春芳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张春芳是小涧镇西王集社区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以前,她和丈夫一起在外地打工,生活虽不算富裕但还算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的丈夫不幸患上癌症,虽然多方治疗,但还是没能挽救下来。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就这样一下子落入了深谷。

面对公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以及十几万元的债务,老家在外地的张春芳也曾想过一走了之,脱离这个家。但当她看着年幼的孩子和患有慢性病的公婆时,又狠不下心,孩子们还小,谁来照顾?他们的日子该如何过下去?

母爱和孝心让张春芳打消了离家出走的想法,她重新振作起来,但继续外出务工是不现实的,毕竟还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只能靠家里的几亩土地来维持生活。这时,西王集社区在了解张春芳的家庭情况后,根据相关政策,将她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好胜心强的张春芳不甘贫穷,一直在寻找如何走上致富路,直到遇到镇里的保险协管员周静。2018年,周静来到张春芳家,为其介绍家庭农业保险的业务,聊起了家庭农场养鸽。张春芳一下子来了兴趣,认为自己也可以干,而且她有养鸽子的经验。在她看来,养鸽子既可以出售肉鸽,还可以出售鸽蛋、鸽苗,销售方式灵活。

刚开始,张春芳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于是向社区求助。请农技人员上门指导养殖技术,安排她去其他养鸽场参观学习,为她提供担保贷了5万元启动资金……社区不遗余力地为张春芳提供各项帮助,同时,又和邻村赵塘村进行协调,对废旧蘑菇棚进行改造,建成了现在的鸽舍。

经多方筛选,张春芳从规模养鸽场引进了几百对优秀的种鸽。从此,她便全身心投入到养鸽事业,第一年就实现盈利2万多元。目前,张春芳的鸽舍里有6000对鸽子,不仅出售肉鸽,还向周边出售鸽蛋。同时带动周边的群众到她的鸽场上班,每年人均有三万多元的收入。

通过政府扶持和自己的努力,张春芳还清了前期银行贷款,又从银行贷款了十多万元,用于扩大经营。对于现在的生活,她感到很知足,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对于未来,张春芳充满了希望。(魏冉 记者 李鹏 文/图)


脱贫户“迷上”直播 网上“花式”卖肉鸽

贫困户段大震直播卖自己散养的肉鸽

亳州新闻网讯 “请大家关注一下,看看我养的鸽子咋样,我这鸽子价格公道,味道鲜美,吃过的都说好。”8月26日下午,在涡阳县花沟镇王楼村段湖自然村的一家院落里,贫困户段大震正在通过抖音短视频跟网友互动。

这段时间,段大震“迷上”了网络直播,经常通过直播平台推销自己养殖的肉鸽。“我家的鸽子都是散养的,绿色养殖的鸽子,肉质好,吃着健康。”段大震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指着满院的鸽子说。

段大震今年49岁,身患残疾和慢性病,一直未婚,父母也不在了,多年来一直一个人以种地为生,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他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帮助下,先后享受了低保、光伏补贴、残疾补贴、林业补贴等多项帮扶措施。2016年春天,镇村干部根据他的个人意愿和家庭条件,鼓励他发展养鸽产业,在镇村干部的支持帮助下,段大震开始养殖肉鸽,还帮他申请了每年5000元的养殖补贴。

“最开始养的少,只有几十只,学学经验、练练手。后来养殖技术成熟了,养殖规模也发展起来了,现在存栏量在500只左右,一边繁殖一边卖。小鸽子长到一斤半左右就可以出售了,每只售价在40元上下,一年利润2万多块。”段大震说。

前段时间,段大震看网上直播带货很火,便也想尝试下,在抖音上直播自己的鸽子。他说,目前他的顾客主要来自附近乡镇和周边县区,没事时他就开起直播,鸽子睡觉、进食、在天上飞、在地上跑都可以播,网友也喜欢看。谁相中哪只鸽子,他就逮哪只,买家会专门开车来取。

“多亏了村‘两委’干部的帮助,让我找到了养殖肉鸽这条致富路。虽然我已经脱贫了,但还要靠自己的双手走上致富道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段大震说。(茹金水 记者 曾莹莹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