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照:好日子已经来到村民身边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0年第42周

本周人口普查工作仍在进行中,在和村干部进行入户走访的同时,我们扶贫工作队仍坚持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为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做好保障。看着村里宽阔的公路、设备完善的活动广场,以及村民们灿烂的笑容,我深深地感受到幸福的小康生活已经来到了村民的身边。

马文照在敬老院陪老人摘蔬菜

发展产业促就业增收

10月23日中午,趁着休息时间我来到种植大户李建军的西甜瓜大棚,了解现在的种植情况。虽然是秋天,但是大棚内还是温暖如春,藤蔓翠色欲滴,一颗颗西甜瓜在绿叶下若隐若现。

去年村里招聘了10名扶贫小组长,李建军就是其中的一员。李建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考虑着在村里发展产业提高收入,带动贫困户就业。知道李建军的想法后,我们工作队多方联系,帮助他和村里善于学习钻研的贫困户去南京、河南等农业示范区考察学习,对农产品市场调研,最终决定以大棚种植西甜瓜当做村里的产业作物。

随后,村“两委”帮助他流转土地120亩,扶贫工作队又帮助合作社申请了1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发展大棚种植西甜瓜产业。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在扶贫工作队的建议下,李建军积极推行运营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牵头统一建棚、统一作物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专业合作社总投资80万元,种植了140座大棚西甜瓜,试种了4棚萝卜,并在周围种植黑桃和黄桃60亩,桃树下养殖本地母鸡500只。

目前,该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带动12户贫困户参与大棚生产,忙的时候有20余户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天工资80元左右,通过务工贫困户既挣了工资,又学到了技术。

前几天,李建军告诉我合作社化肥短缺,希望能帮忙联系购买大量化肥。见我来到合作社大棚,李建军高兴地迎了过来,告诉我化肥短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另外,西甜瓜已经得到了北京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成了立仓镇打好生态牌的标志性产品。目前,第二批西甜瓜已经销售完毕,今年合作社仅西甜瓜纯收入就达到40万元左右。

为孤寡老人提供保障

近期工作比较忙,10月24日刚吃过午饭,我就急忙赶往村里的敬老院。天气转冷了,老人的身体需要重视起来,我经过多方联系,准备给院里的全体老人做一次体检。来到敬老院后,体检正在进行中,看到工作人员都在忙碌,我也帮着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测体重,配合医务人员做好体检工作。

平日里有空我都会到敬老院看看老人,帮助他们整理内务,组织他们在文体活动室内开展活动。我还定期来帮助敬老院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唱戏曲、打扑克牌等文体比赛,进一步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敬老院内有一块闲置地,考虑到敬老院里很多老人来自农村,闲下来不仅不适应,对身体也不好。在我的建议下,老人把那块地开垦出一处小菜园,种植上大家喜欢吃的蔬菜。现在正是红薯和小青菜的采收季,看见我来,老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品尝“丰收的果实”。

陪村民走进小康生活

长期以来,黎明村因地势低洼、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群众因自然灾害收入单一、生活困难。2014年该村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05人。

扶贫工作开始后,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善村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村民自主就业的能力,提高村民的幸福感。

我们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成立村民理事会,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公益岗位人员积极带头栽种树苗,绿化房前屋后,主动清洁家园,美化乡村;开展群众革陋习、爱卫生、讲文明的活动。大家齐心协力,共建共享的新风尚已经蔚然成风。

目前,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总计达到81.76万元,预计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望达到90万元以上,黎明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为零到逐年递增的转变。

好日子已经来到身边,可身为扶贫干部的我丝毫不敢放松,我们扶贫工作队想尽最大努力为黎明村“黎明”的到来再增添一束光,为乡村振兴助力。

人物小记

马文照,蒙城县生态环境分局环境监测站副站长,2018年4月下派立仓镇黎明村任扶贫工作队副队长。2019被选入扶贫局督查暗访人才库,经常帮助其他乡镇提升扶贫工作,得到扶贫局和组织部的认可。几年来,积极宣传环境保护政策和扶贫工作政策及工作信息,在各大报刊和网站发表文章70余篇。

(叙述:马文照  整理:记者 李锦文)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