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4周
还有一个多月,2020年就要过去了,在这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希望村民们的困难都能顺利解决,过上舒心的好日子。本周我们继续按照“二十看二十问”“六看六问”“八看八问”的排查要求积极行动,深入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确保各类问题改到位。
李永春(左一)到脱贫户家中了解情况
用心沟通,解决村民难题
自从来到村里,我就经常和这里的孩子说,知识改变命运,要想改变生活一定要多读书。可是我也深知,供一个孩子读到大学,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压力很大。
脱贫户周彩霞的丈夫早年在外地打工不幸发生意外,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一个农村妇女苦苦支撑着家庭,大女儿在读研究生,儿子信蛟龙今年以678分的高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小女儿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亳州十八中。
家庭的负担曾把周彩霞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和工作队的同志得知情况后,及时协调谯城区爱心协会,给她们家中送去了16000元的爱心助学款,解决了她家的燃眉之急。11月9日,我和工作队成员到她家走访,周彩霞脸上已经看不到发愁的面容了,取而代之的是提起孩子优异成绩时的骄傲之情。
得知她的三个孩子在学校一切都很好,我们工作队也就放下心来。
从周彩霞家回到村部时,村民周思银正在村办公室等我,看到我回来,他立刻迎了上来。看见周思银期待又焦急的表情,我快走几步到他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放心吧,事情基本解决了。”
周思银一家5口人,儿子幼年得病,看病先后花去几十万元,不见好转,现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连年的操劳,周思银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脑梗、糖尿病等多样疾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妻子支撑。
工作队针对他家情况,帮助他申请了小额信贷,又帮他妻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前段时间,我和工作队入户走访时,发现老周犯了愁,一了解,原来是低保申请没有办下来。我及时和镇、区民政部门进行了沟通,了解到是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知道情况后,我立即帮他重新整理了材料并申报。这周我得到了民政部门的答复,周思银家的低保本月内就可以批下来了。得到了我肯定的答复,老周开心地笑了,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
产业发展,为脱贫添动力
李腰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以种植小麦、大豆等传统作物为主,经济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2014年以来,李腰村积极探索,根据当地条件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拓宽增收村集体经济渠道,取得明显实效。
11月10日,我和扶贫工作队来到村河鱼养殖基地,几名务工的脱贫户站在鱼塘边将鱼料分撒入河中,原本平静的河水很快便热闹起来,一条条鱼儿浮出水面争相抢食。
为扩大村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村两委在充分调查、收集民意的基础上,确定将风险较小的河鱼养殖产业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动力。2019年初,鱼塘完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河鱼养殖基地面积共有60亩,投放了武昌鱼、草鱼、黑鲢等鱼苗品种喂养。
我们河鱼养殖基地采取“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的运营方式,设立了扶贫公益性岗位,聘请了5名贫困户负责平时鱼塘的投食、打氧、巡塘等工作,每人每月补助800元。
为了确保鱼苗成活率,我们还聘请1名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管理鱼塘,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去年一年河鱼总产值是50多万元,利润在20万元左右。这些收入一部分用于村里公益性建设开支,以及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一部分用于继续巩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巩固成果,走向幸福生活
11月11日,我和扶贫工作队成员又来到了村里的博艾玩具厂。该厂是村里经过多方考察,成功引进的毛绒玩具出口加工项目,玩具厂除了每年给村集体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外,还吸引了很多附近村民在这里打工,其中贫困户15名左右。
看到我们来,已经脱贫的薛小丽停下手中的活儿,高兴地上前打招呼。薛小丽表示,现在在玩具厂打工,一个月能有三千元左右的收入,也不耽误照顾家庭和孩子,生活是越过越好。
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如今的李腰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2019年底,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70多万元,村里306户贫困户634人全部脱贫。曾经的贫困村,成了全镇第一个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的村庄。
李腰村的脱贫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可是我们并不能骄傲,奔向小康生活的路仍在继续。收官之年,我们要攻坚克难,啃好硬骨头,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向党组织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叙述:李永春 整理:记者 李锦文 李惠惠)
人物小记
李永春现任市民政 局副局长,2019年10月选 派到谯城区淝河镇李腰 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扶 贫工作队队长,先后获得 “ 全 省 抗 洪 抢 险 先 进 个 人”“全市政法十佳先进 个人”“全市应急管理先 进个人”“市直优秀党务 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