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直播带货,热闹过后如何热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大量农产品滞销。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贫困村的扶贫干部纷纷走进田野,走上屏端, 化身主播,吆喝本地特色产品,助力消费扶贫。干部转变思维,主动拥抱互联网经济值得点赞,但如何谨防“网红”般“昙花一现”,让农产品直播带货热闹过后继续热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书记、村长……甭管他们在党政上的职务大小,在直播间,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身份——“主播”。领导干部在直播间积极 叫卖桑葚、黑玉米、黄鳝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线下零售、同城配送等方式帮助贫困村和扶贫基地推销土特产品。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地 方领导干部成了最好的农产品代言人,增强了网民对产品的信任,直播带货势如破竹。一时间在全网掀起了“消费扶贫”的热潮,既推动了当地经济发 展,又坚定了群众的脱贫信心。

领导干部打破常规,转变理念,走进直播间为农产品带货,让越来越多的“土货”走进城市千家万户的餐桌,既丰富了市民餐桌,又鼓了村民的腰包。然而,网络信息日新月异,今天大火的网红主播明天就可能销声匿迹,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村的扶贫干部直播带货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

扶贫干部们完成任务后,很难常驻贫困村,直播干部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成为“网红”主播,而是要传帮带,吸引村里的年轻人回归,利用年轻人熟悉网络、学习动手能力强等特点,打造一支常驻不走的“网红”直播队伍。“网红”虽然不可持续,但“网红经济”是常态。地方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借着直播的东风,引进人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乡土直播队伍的综合素质。

同时,要充分发挥直播队伍的桥梁作用,带领村民拥抱互联网经济的红利。一方面,通过直播将村里的农业特产卖出去,打造稳定的变现通道;另一方面顺应用户第一的互联网思维,主动了解消费端的需求,引导村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上下功夫。只有让消费者买到好东西,扶贫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农村经济发展才能走出新路子,直播带货才能一直火下去。

另外,针对当前直播带货良莠不齐的现状,政府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健全监管机制,引导直播带货规范化运营,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稳定的变现通道

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激活了线上农村市场,为农业发展赢来一波红利,但是直播带货不能只看一时热闹,还要脚踏实地,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当直播 成为一种常态,要避免粉丝疲倦,还需尽快解决人才、产品、售后、客服等方面问题,形成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作者: 张珍  王红燕    编辑:蒋海涛)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