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洺河岸边,有一个朱小庄。别看庄小,在古代名气大得很,因为庄上住过两个名人:石崇和范丹。一个是天下最富之人,一个是被“叫花子”奉为祖师爷的最穷之人。
传说,范丹是春秋战国人,事母至孝,是有名的孝子。那时候,孔子带着三千弟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恢复周公之礼——很不被各国君主待见,到了陈国(今淮阳),被拒绝入城,到了蔡国(今上蔡),又被拒绝入内,这就是史称“孔子困于陈蔡”事件。
三千多人困在陈国、蔡国,吃不上饭,愁坏了孔子和七十二贤徒,大弟子冉求与子路不得已,四处求粮,遇见了讨饭为生的范丹母子。范丹见孔子师徒可怜,就说,我乞讨几十年,攒下了一些粮食,借给你们吃吧。冉求和子路很感激,暗叹:天不绝人。当时没有纸笔,冉求就代表老师在范丹讨饭的打狗竹竿上,刻下了一行借据——后来的讨饭花子们号称范丹后人,把竹竿一剖两开,上面刻着孔子的借据,敲着打着,专门到读书做官的人家门口讨要,口中振振有词:咱不是讨饭的,咱是来讨债的——这是后话。孔子和弟子借到粮食,解了陈蔡之难。
范丹救了圣人,不想扬名显摆,就顺着洺河东下,在洺河岸边的小朱庄隐居下来,一来二去的,修炼成了仙人。
可巧,天下第一富人石崇,也在洺河岸边置办了产业。他盖的房子和范丹一墙之隔,两家做了邻居。石崇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枣树,很多枝条伸到了范丹的院子里,范丹家有四个半大不小的男孩子,到了夏天,枣子渐渐红了,小孩子看见枣子发红,眼馋得要命,走过来走过去,想摘枣子吃。范丹看见,摇头叹息,孩子喜见瓜瓜枣枣,乃是天性,乡里有谚语“谁家瓜瓜枣枣,孩子见了就咬”,按说,吃了也就吃了,可是,范丹想起先祖家训“不告而取,是为偷”。虽说石家的枣树伸到范丹院子里来了,但归根到底是石家的枣树,摘人家的枣子,不合道理;又见孩子们忍得苦,一咬牙,背着铺盖卷儿,带着四个孩子外出讨饭去了。
石崇喜欢到范丹家串门,这天到范丹家一看,院门虚掩,空无一人,心里很纳闷。一直过了两个月,树上枣子落尽了,范丹才带着孩子回到了家。看到范丹不告而别,枣尽而回,石崇联想到刚认识范丹时的故事——还是石崇刚搬过来时,心里怜惜范丹穷困,想周济他生活。可范丹性情耿直,甘心受贫,一介不取,石崇就在一块金砖上刻一行字:“天赐范丹一锭金”,埋在范丹耕种的田地里,心想,这是上天赐给你的,你总推辞不掉吧。没想到,范丹锄草时,一锄头扒出那一块金砖,拿到手里一看,有一行字。想也没想,用锄头尖在背面又刻一行字:“外财不富命穷人”,甩手扔到了路上。藏在远处的石崇看见,不由得满心佩服,敬重范丹的胸怀——以大喻小,石崇觉得劝不动范丹,心里暗自拿定主意。第二年春天,枣树刚刚开花,石崇派佣人拿来抓钩、铁锹,把枣树锯掉了。枣树倒地,石崇长长出了一口气,心里想,今年,再也不担心范丹领着孩子外出躲避枣熟了。
石崇“伐树留邻”的故事,在古城油河一带流传很远,小朱庄一个小村,也因为石崇和范丹的居住,大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