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1948年11月份那场激烈的战斗,蒙城县漆园街道十里井村的黄庄可能会像众多村庄一样在历史长河中寂寂无名。但正是那场阻击战,让人们记住了“黄庄”这个名字,也让这里成为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英勇奋战的又一个红色印记。
土坯房屋墙上的弹坑
战场遗迹今犹在
距离黄庄不过百米,就是亳州人的“母亲河”——涡河。73年前,国民党军队就是渡过涡河进入村子里的。“听我母亲说,战斗之前我们村有140人。战斗过后,少了一半人口。不过也有村民说,死的大约有四五十人。”67岁的村民黄金俊告诉记者。
无论具体死了多少人,当年的那场战斗对黄庄人来说,刻骨铭心代代相传。“你看那口缸,当时有个人就躲在缸里面,谁知道一露头就被打死了。”黄金俊说,还有村口的那个石磙,上面有7个凹印,都是子弹打在上面留下的。
黄金俊难过地说,他的奶奶就是在那场战斗中被国民党军队烧死的,死时靠着一棵枣树。“我当时六七岁,躲在家里不敢出去,听着自家屋后传来拼刺刀的声音,都快被吓死了。”79岁的黄振叶至今都无法忘却当时的情形。
村民黄振叶也是目前仍在黄庄老村居住的两户人家之一。记者环顾这个“伤痕累累”的村庄,当时的土坯房屋大部分已经消失,留下的房屋也多半年久失修不能住人,村民都已搬到不远处的新村过上了幸福生活。
作为战争的“活化石”,黄庄老村像一位沉默不语的老者,静静地躺在涡河的怀中,时刻提醒着村民不要忘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
石磙上留下的弹坑
黄金俊奶奶被烧死的地方
黄沟阻击战黄维
据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史料记载,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前夕,蒋介石决定固守徐州,为了加强徐州地区的兵力,令黄维的十二兵团向河南确山、驻马店地区集中,准备转战于徐州方向。当时,津浦线以西地区解放军防御比较薄弱,如果黄维兵团自蒙城闯进来,后果不堪设想。
中原野战军一纵一、二旅奉命急行军,于1948年11月16日夜间赶到蒙坡板桥集、唐集地区。了解到涡河水情及地形情况,部队决定依托涡河障碍,组织阵地防御,坚决阻敌向涡河北岸进攻。
11月18日14时许,黄维兵团先头部队十八军一一八师到达蒙城以西地区,很快控制了涡河南岸,立即在90余里的范围内摆开阵势。一一八师的三五三团把指挥部设在城西涡南的五里铺,准备在西北角的黄浅子架桥渡河。
晚上8时左右,国民党军在五里堡抓了附近村民李月恒,命他带路,企图从黄浅子渡过涡河。李月恒故意把敌人引至黄浅子东边一百米处的深水地方,淹死了不少敌军。未被淹死的敌军20余人刚爬上北岸,就被解放军全部打死在岸边。黄沟阻击战正式打响。
李月恒游上岸后,躲进了岸边的黄庄。于是,黄庄被“拖入”战场,成了黄沟阻击战的核心区,战况异常激烈。“1948年时,这里的涡河很窄,河水不没人。现在,治理后的涡河又宽又深,想再蹚过来,根本不可能。”黄金俊说。
“英雄村庄”美名传
由于国民党军队火力凶猛,解放军阻击部队决定撤出黄浅子,退到黄庄以北。国民党军队进村以后,发现村中毫无阻挡,便得意忘形起来,有的烤火,有的掏鸡笼。工兵连忙着卸门板、拆窗户、搬箱抬柜,搜集木料,准备天亮后,在黄浅子架桥。
不过,很快解放军就扑了过来,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在激烈搏斗中,二旅四团团长晋士林在村东口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团政委郑鲁继续指挥村内部队与敌人短兵肉搏,逐屋争夺。后团部作战参谋翁介山与郑鲁一起指挥部队攻占了村子北半部,俘虏200余人。敌人不甘失败挣扎反扑,丧心病狂地使用火焰喷射器发起攻击。因为村里的房屋都是草房,被攻击后即燃起大火,被俘敌人烧死不少。
中原野战军一纵在蒙城涡河、淝河间成功阻敌4天,歼敌3000多人,虽然没有挡住黄维的12万军队,却为中野赢得了宝贵的4天时间,对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检讨国民党淮海战役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十三条失误, 其中有这样一条:“战区间协同不良,兵力转战欠灵活,尤其是黄维兵团未能及早东进参战,失去战机。”中野一纵在蒙城涡河、淝河间的阻击是黄维兵团“迟到”的主要原因。
在阻击战中,黄庄村民救下了不少解放军战士伤员,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还回来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虽然黄庄在阻击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让村民们感到欣慰的是,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大家才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黄庄也成了“英雄”般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