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
抗战初期,臧克家以诗人兼军人身份,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任长官部秘书、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等职。1939年夏秋之交,他结伴作家姚雪垠,“徒步大别山,一双脚穿越鄂豫皖三省,往返几千里,到安徽敌后采访”。他们从湖北老河口(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出发,经由河南,延水路进入安徽省西北地区,以阜阳为中心,在涡阳、蒙城等地采访。诗人说:“有许多地方,譬如涡阳、蒙城,它们的名字会从心里唤起一种情感”,“为了听从一个战斗的遥呼……踏上了几千里险阻的征途。”——原来,是涡阳、蒙城的“战斗”,正在远方呼唤着他们。处在斗争最前线的涡阳与蒙城,是怎样战斗的?他们在阜阳采访之后,进入处于抗战前线的涡、蒙两地,又在涡阳写下了哪些诗文?
农人的战斗
臧克家和姚雪垠从阜阳出发,延水路先前往涡阳。船行半日,双脚终于安全地踏在涡阳的土地上。臧克家抬望眼,只见一幅画图,展现在眼前:
“大地上,青青的一眼望不断。这北方的原野广大又丰满。大豆角子鼓着小肚子,像满足了的一个希望。蝈蝈在绿叶间互应地叫着,把大野里的空气叫得更宁静。老百姓带着欣慰的脸子在坡下工作,把高粱,把棒子,收割到场院上去。场,光亮得像一面镜子,金的棒子,红的高粱,在太阳底下发笑。抗战已经二年出头了,生活在敌人后方的老百姓,距离敌人不过九十里路,他们照例地工作,守着生活的秩序。祖国的土地是广大的,祖国的力量是无穷的,祖国的民众是勤苦,镇定,勇敢的。敌人将在我们的面前跌倒!”
“沿途的农人割着秋禾/蝈蝈叫出四野宁静/人脸上看不出战争的惊扰/农村在做着秋天的梦。”
面对大片的涡阳田野,臧克家似曾相识,这里与他故乡——山东诸城,是如此相似。于是,思乡之情,沛然而起:“一带地形,一片风景/把我引到了自己的乡井/故乡几千里啊/故乡在战斗中。”是的,山东在战斗,诸城在战斗,安徽、涡阳和广大的祖国,都在战斗。“照例地工作,守着生活的秩序”,也是一种战斗。
想起淝水之战
臧克家既情连千里,又思越时空。进入涡阳城,先要渡过淝河。此刻,他想起淝河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渡淝河,船到中流时,想起响震史叶的‘淝水之战’就演在这条水上。也是在中流,几万秦兵被击破,尸首像树叶漂在河面上,水发红了。这胜利的消息送到谢安的耳边时,他正同朋友在闲敲着棋子呢。现在河里的水依然在翻腾,我们同敌人在它身畔正做着无情的血的斗争。”
“渡过淝水/北向涡阳城/想当年/谢安闲敲着棋子/胜利传来像一阵风/直到今天东去的涛浪/犹作人头落水的响声。”
臧克家想起的淝水之战,发生在距今1600多年的东晋时代。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北方异族强国前秦,大举入侵江南汉族政权东晋。不可一世的秦王苻坚,亲率八十余万前秦军来犯,声称要以投鞭可以断流的大军,一举灭晋。面对秦军汹汹来势,东晋奋起抵抗。宰相谢安作为指挥者,运筹帷幄,周密谋划,命谢玄、谢石率八万精兵迎敌。两军决战于淝水。由于晋军主将有能,指挥若定,上下同心,奋勇杀敌,打得秦军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捷报传来,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谢安,正同朋友下棋。淝水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光照史册,影响深远。在此时此地,臧克家想起这场战争,且写入诗文,正是看重其知古鉴今的意义。
满眼凄惨与荒凉
古代淝水之战的胜利,对今人是鼓舞,是激励。但在涡阳城里,现实却是:满眼凄惨,举目荒凉。
“涡阳城/去年被过敌兵/十间房子十间没有顶/至今还是半边衰落半边空。”
“这个城炸得很惨,直到现在还是满眼荒凉,城里的人民很少,繁华也还没有恢复过来。在城里找一个寄身的旅社就不容易。在疮痍满眼的街道的两侧,在炸弹的坑沿上,小货摊罗列着,看样子生意很清冷。”
“去年被过敌兵”,说的是,1938年5月21日,日本近十架战机,飞抵涡阳县城上空,轮番狂轰滥炸,投下无数炸弹、燃烧弹,要把县城夷为平地。5月23日,日军攻占涡城。鬼子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日寇的暴行,是血的教训,也是现实的教育。“焦黑的断墙上/血红的标语/强有力的质问:‘是谁炸毁了我们的房屋?’”“血红的标语,斗大的字,写在焦黑的断墙残壁上,刺人的眼睛,刺人的心。”涡阳民众深知,只有抗战到底,消灭侵略者,才能保住家园,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
涡阳的抗战
为了应对日军的再次侵犯、破坏经济以及培植奸细,涡阳当局在本县城乡,广泛动员民众,实行“三项运动”。
“政府正在推行‘三项运动’——维持法币,完粮,肃清汉奸。这运动,立刻在广大民众间起了大的影响。法币,老百姓珍惜它……他们珍爱祖国的法币,有如珍爱自己的祖国”。
“各地的老百姓对于完粮,没有故意拖延或者抗拒的,大家都很踊跃地来完成他们的这个义务。涡阳县政府库房的格子窗户外,老百姓拥挤不堪,这是一个好的证明。”
“老百姓挤在库房的窗子外,争着完粮/三项运动/广播着力量/一面小白旗插在路旁/一个壮丁持一支红的缨枪/他盘查货物,盘查行人/不叫汉奸同仇货漏网。”
其中,对于民众参与肃奸,以及盘查仇货,臧克家感受最深,记述也最细致:“沿途上飘着许多小白旗子,隔不几里就有一个,一个老百姓把守在一边,手里握一枝破长枪,有的持一条红绒长矛。他在盘问着过往的路人,你是一个军人,他会用一副和蔼的脸子向你要‘路单’,或者看一看你的符号,看的时候神情很认真,上面的字他是不是认识就没人知道了。”“盘查哨以外,在冲要的地方还有税收局分派下来的征收卡,有货物经过,他验查收税,有仇货过来不客气地给他没收,拍卖,把卖价充公。在这双重密布的盘查网中,汉奸和仇货不容易漏走。”
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抗战工作,涡阳对政府本身,实施改革,引用新人。“行新政,用新人/把腐臭的空气化作清新/十几岁的女镇长把着权柄/见人腮上涨一星红润。”
地方游击队,在防备日伪再来侵犯的同时,也择机主动出击:“涡阳背后是亳县、宿县,县城在敌人手里,我们的游击队常常打到城根下去,有时爬进城去打死鬼子和汉奸,敌人关着城门过日子。”
祝福涡阳
臧克家和姚雪垠二人,对涡阳的采访,于实地考察的同时,也与涡阳动员委员会及各救亡团体,进行深度互动。参加他们组织的欢迎会、座谈会,报告国内外形势,宣讲抗战前途及必须进行持久战的道理,解答与会者提出的有关问题,实事求是地指出:“涡阳的救亡团体同阜阳差不多,可以说应有尽有,但是在工作方面未免空洞一点。有许多的工作应该做,有许多的工作需要人去做”。
涡阳动委会出版有《动员三日刊》,臧克家即兴赠诗,登在此刊:“战烟的轻洒/把咫尺隔作天涯/那有什么/年轻人无多遐思/不同的天涯,一样在苦斗里。节省自己的诗句,献给动员三日刊”,落款是“臧克家 1939年秋”。臧克家此行的成果,还有长诗《过涡阳》,后来发表在《淮涛》刊物。
在涡阳,臧克家和姚雪垠的几日采访,匆匆结束。新的行程——采访蒙城,正等待他们。在离开涡城,走出东门时,臧克家心中喊道:
“涡阳,在斗争最前线的涡阳,我祝福你胜利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