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的老家因古井贡酒而远近闻名,由于原先民间酒坊较多,十里八乡时常弥漫着淡淡的酒香。春节回去参加宴席,见每张酒桌上摆了一摞一次性塑料杯,原以为是供客人喝茶水之用。而等开席后发现是用其代替了以前的酒盅。闲聊中方知,现在家里招待客人都使用玻璃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来喝酒,方便省事,记忆中的酒盅已渐行渐远。

酒具因酒而生,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酒器的陶器。七八十年代,村民家中无论穷富几乎都有一套陶或瓷制的酒具,摆在堂屋条案上的托盘里如众星捧月一般。酒壶形似皮鼓,顶部敞口漏斗连着把手,曲线流畅的壶嘴和把手在一条线上,酒壶为红泥烧制,尽管表层挂了釉色,但拉胚纹路清晰可见,颜色多是灰褐色或酱紫色,由于陶器十分脆弱,突出的壶嘴、壶把、漏斗常有磕磕碰碰的裂痕。酒盅如同一个乒乓球从中间一切两瓣,圆润瓷实,里外白釉,有的外表画有人物、花卉等小图案。个别釉色上得很薄,拿在手上有磨砂质感,虽显得有些土气,但古色古香,十分养眼。村民到杂货店、土产店、瓷器店货比三家,省吃俭用也要选购一套中意的酒具。

七八十年代,部分商品还比较紧俏。谁家能从北京、上海、景德镇等地捎来一款精美别致的酒具,主人显得特别有面子,视若珍宝,只有款待贵客时才舍得拿出来使用。当时走亲戚串门哪家酒桌上如若摆出一套干净整洁的酒盅、汤匙、碗筷,则倍感主人贤贵富足,热情好客。喝酒的时候无论是瓶装酒还是散装酒,都是先倒进酒壶里,再从主座位置顺时针一一斟满,客人则面带微笑,一边提鼻子闻几下酒香,一边彬彬有礼做出回敬的手势。

冬天天气寒冷,老人们喜欢喝温酒。晚上几个人围坐在火炉边,把陶壶里倒满酒放在炉上加温,感觉壶里的酒快温热的时候,每人倒上一小盅,大家先用鼻尖闻闻酒杯里散着热气的酒香,而后嘴唇慢慢凑近盅沿,用小口轻轻细呡,酒盅的温润与粮食酒的甘醇让人如痴如醉。大家边喝边聊,你一言我一语品说着酒的味道,盘算着一年的收成和来年的打算。村里遇有红白事的时候,每家都非常注重摆设酒宴,生怕慢待了客人招来闲话。通常是在室外找一块开阔地搭上棚子,从各家借来酒壶、酒盅洗净擦干摆在四方桌上,等四个菜上齐后,主事的人找个适当位置站好,寒暄一番后拉着长音吆喝“拿-酒-壶”,这时才算正式开席。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习惯短平快的生活节奏,对酒桌上的文化、礼数和规矩已不再那么讲究,陶制的酒壶和酒盅已经被透明、精制的玻璃酒具所代替,虽然体现了时尚和进步,但或多或少缺少了文化内涵,难怪有人感叹:现在喝茶的杯子越来越小、越来越精致,而喝酒的杯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单一。还有的人感叹:村民咋就不愿意花一瓶酒的钱买一套像样的酒具呢!

酒盅凝聚着先人的勤劳和智慧,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装满和沉淀了令人难忘的乡音乡愁。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一定会精心打磨和创新失色的酒盅,让这一文化符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内涵。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