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今年我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居全省首位,订单小麦已成为我市农户种植和销售小麦的主要模式——
“订单”,让小麦从地头“直通”市场
聂红伟正在整理粮库里的小麦
“一亩地能多挣百十块钱,都是订单小麦给俺带来的实惠!”7月5日,谯城区大杨镇一位农户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让农民增产增收。目前,我市优质专用小麦544万亩,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80%,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占比,均居全省第一。
整村发展订单小麦
现在正是粮食销售的时间。在谯城区大杨镇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张伟正在将运来的小麦送进粮库,只见他轻轻一拉油压杆,满满一车粮食就滚到地上。张伟检查车内无余粮后,便将车重新开到地磅上称重,计算一车小麦的重量。
今年,张伟种植了200亩的“新麦26”强筋麦,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比普通小麦产量还要高。而且今年优质小麦的收购价持续走高,让他“高兴得睡不着觉”,因为按照他与聂红伟签订的订单回收价,每公斤价格比市场价高0.1元到0.2元。
“每(市)斤回收价格都在1.3元以上,最高的卖到1.34元,种粮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价格。”张伟开心地说,200亩“新麦26”比种普通小麦能多收两万元,“明年我将继续扩大订单小麦种植面积!”
从2016年开始,张伟就与聂红伟签订了小麦订单合同,从最初的1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00亩左右。张伟是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所在的聂桥村发展订单小麦的缩影。目前,聂桥村全村9800亩小麦基本上实现了订单小麦全覆盖。
种粮大户受益匪浅
聂红伟从事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化种植已经16年了,但走上订单农业的道路并不长,近几年才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以前,农村没有订单农业,村民不敢签订单合同,害怕被骗。再加上担心专用麦产量低,村民发展订单小麦积极性不高。”聂红伟说。
2018年,聂红伟与村民签订的订单小麦合同面积只有3000多亩。聂红伟通过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提高回收价格等方式,给村民吃上了“定心丸”,逐渐打开局面。见到效益的村民成了最好的“宣传员”,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订单小麦。
“今年,我签的订单小麦面积达到3万亩,是三年前的十倍。”聂红伟难掩内心的激动。在这3万亩订单小麦中,两万亩是“新麦26”,销售给五得利等国内知名面粉厂;其余一万亩为“荃麦725”,已经与茅台酒厂等白酒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
聂红伟说,无论是“新麦26”还是“荃麦725”,今年的销售价格都不低于每公斤2.8元。另外,聂红伟还向聂桥村集体经济“缴纳”每公斤0.02元的服务费,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明年,我准备把订单小麦发展到5万亩。”聂红伟展望说。
订单小麦全省居首
小麦有了订单,地头连起市场。如今,订单小麦已经成为我市小麦主要的种植和销售模式。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1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681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544万亩、优质专用订单小麦面积421万亩,分别占秋种小麦计划面积的80%和62%,均居全省第一位。
今年1月份,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安徽省2020-2021年度优质专用小麦万亩片分布图》,全省共有395个万亩以上单品种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单元,我市就有101个,占全省26%,居全省首位。
我市将继续因地制宜开展粮食结构调整,指导种植主体与收购主体签订优质专用粮食生产订单,按照订单要求生产优质专用粮食,帮助种植主体对接加工企业、收购主体,努力扩大优质专用粮食订单生产面积。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订单小麦能调整全市小麦种植结构,丰富小麦品种多样性,减少市场和不利天气影响,帮助农民稳产增收,因此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推进发展订单小麦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