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暑气炎炎,又到了蒸腾的三伏天,消夏必不可少。

记得以前,只有在夏日的夜晚,才是农民最休闲的时候。吃完饭,母亲会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我和弟弟躺在上面,用手指一遍又一遍地数着天上的星星。母亲则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们驱赶蚊子,一边给我们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她还会对着遥远的夜空指认,哪一颗是牛郎星,哪一颗是织女星。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所知道的故事却是那样的神奇,如一缕缕清风,吹拂去了夏日的酷热。所以,尽管是夏日漫长,但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我小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天气多么的恶劣。那时却并不知,我之所以能够无忧无虑地度过一个又一个的炎炎夏日,这一切都来源于母亲的辛勤付出。

上中学后,终于知道了原来消夏避伏竟然是一种传统旧俗。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古人对“伏”的界定是:以“夏至”为起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各十天,叫作“三伏天”,时间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因此,从夏至开始,“消夏避伏”的风气就逐渐兴起了。在学习鲁迅的《社戏》一文时,又了解到,在江南水乡,居然还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消夏避伏的习惯。

至于在北方,消夏习俗就更多了。在夏日里,旧时的老百姓除了借护城河的长堤柳荫,挹风纳凉之外,还发明出了凉面和冷饮。炸酱面虽然很有名,但配料讲究,所以在夏天常吃的是另一种冷面拌麻酱,颇有风味,既经济又实惠。还有刀削面,有人爱吃山西刀削面,要是再配上山西老醋,那就更绝,醋香扑鼻,回味悠长。夏季天热,选择过水的刀削面,同样筋道、好吃,而且还爽口。

冷饮也能消夏祛暑,最经济的冷饮是:绿豆汤、酸枣汤和酸梅汤。家庭可以制作,商店也有出售。酸枣汤是一种纯天然饮料,在郊野的一些山坡上,随处可见小酸枣树,农民称它为酸枣棵子,每当秋季,均有红熟的枣果挂满枝头。《燕都小食品杂咏》有咏酸梅汤的诗一首:“梅汤冰镇味酸甜,凉沁心脾六月寒。挥汗炙天难得此,一闻铜盏热中宽。”当时卖酸梅汤的小贩,手持两枚铜盏,敲出响声,走街串巷。

在古代,文人的消夏方式可谓风雅无比。他们往往选择临池而坐,或于水榭楼台,或于飞瀑流泉,在自然山水中徜徉,寻找片刻清凉。在《礼记·月令第六》中,六月被称为“荷月”。荷花之月,乘舟消夏,三伏炎日,唯有荷花清冷依旧,婷婷立于水中,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姿态。这般不可私自占有的清高之美,让从古至今的文人趋之若鹜。在宋代,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民间有荷塘泛舟赏荷、消夏纳凉的习俗。此时莲舟轻波,采莲弄藕,享受皓月遮云的夏夜,惬意非常。

长夏漫漫,无心睡眠。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的富足,一到夏天,人们要么去避暑旅行,要么搞夏日派对,最不济的也会待在空调屋里,完全不需要再忍受酷暑的煎熬。然而,这样的逆时而行,尽管身体得到了享受,却是有违养生之道。所以,最好的做法是能够拥有一方清凉的庭院,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自得其乐,静静地感受夏天。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