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九曲黄河让我们懂得百折不回……”“到唐诗宋词中去寻找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7月27日,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文化大礼堂内传出稚嫩的诗歌朗诵声,一场旨在展现“村里娃”才艺的暑期文艺汇演吸引了村里100多名老人、孩子前来观看。
“胡大爷,你的孙子孙女诗歌朗诵得不错。”村里的党员志愿者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和脱贫户胡灯志老人打招呼。“我不知道啥是朗诵,就知道俩孩子每天有说有笑,吃过饭就往这里跑。”胡灯志高声答道,脸上乐开了花,“俩孩子,一个12岁,一个11岁,正是贪玩的时候,一到暑假我就发愁,就怕他们出去玩水,现在有了村里的‘爱心课堂’,孩子们有地方玩,俺们也放心。”
9年前,胡灯志儿子遭遇车祸去世,儿媳离家出走,撇下的孙子孙女由胡灯志夫妇照料,一家人生活困难。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靠着勤劳双手,胡灯志家实现稳定脱贫,现在他是村里的护塘员,每月有固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薛庙村地处茨淮新河北岸,地势低洼,水多、沟多、塘多。近年来该村通过“虾稻共作”“莲鱼共养”,点水成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里建起了文化大礼堂、农家书屋、农耕园、茨淮新河纪念馆等公益设施,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示范村。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薛庙村“两委”结合实际,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举措推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我们村年轻人出门打工的多,一到暑假,村里的老人就特别担心小孩玩水出事,村里就想着围绕暑期防溺水开展一系列工作,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好事。” 薛庙村妇联主席袁沛芹介绍,村“两委”经多次商讨,决定充分利用村文化大礼堂和农家书屋,为留守儿童开辟暑期“爱心课堂”。党员干部带头捐了一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3名党员带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9名志愿者组成爱心小分队,轮流值班照看留守儿童,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写字、画画,并买了铅笔盒、书包等作为一些活动的奖品。
7月中旬,村“两委”出面联系了阜阳师范大学追光支教团,邀请他们到村里开展为期两周的“关爱留守儿童”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大学生教的手工、歌曲、舞蹈都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文艺汇演也是他们组织的,之前他们还组织孩子们开了一场体育运动会,有健身操、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袁沛芹说。
“孩子们天真可爱,对我们非常热情,支教活动快结束了,我们都有点舍不得离开他们。”支教团队领队马雨告诉记者,支教活动虽然辛苦,但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他们以后还会继续参加类似的公益活动。
“村里安排我给支教大学生做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教孩子一些技能。”袁沛芹说,大学生支教活动结束后,村里还会继续办好“爱心课堂”,通过带领孩子在村里赏荷花、品龙虾、游场馆,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暑期生活,进一步激发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