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级兽医师张兰花指导下,王亚楠(右)学着照顾生病的小牛
亳州新闻网讯 秸秆循环当饲料、粪污利用作肥料……昨日,记者在位于谯城区古城镇后许村的兴亚养殖场看到,生态循环的健康养殖模式,实现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谁能想到,这家养殖场的负责人王亚楠竟是一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
“我们养殖场有秸秆饲料加工中心,饲料都是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加工的,既能帮助农民处理秸秆、增加收入,也能提高肉牛品质,降低养殖成本,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养牛产生的粪污则加工成有机肥还田,让农作物生长得更好。”王亚楠一边喂养黄牛,一边向记者介绍养殖场的情况。
2012年9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王亚楠从北京返回亳州,开始筹建养殖场,一开始只有一栋牛舍、90头牛,如今已建有标准化牛舍620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320头,其中能繁母牛200头,年出栏肉牛190头。他从一开始的传统养殖到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养殖,如今兴亚养殖场已发展成为一家以肉牛良种繁育、秸秆饲料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牧综合性企业。
谁也想不到,这位学艺术的大学生不仅能把牛养好,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今年53岁的李后光是脱贫户,他和老伴都在养殖场务工,俩人年收入8万元。“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现在我们不仅生活有了保障,之前孩子生病欠的账也快还完了。”李后光说,在养殖场工作多年,他看着王亚楠凡事亲力亲为,一步步把养殖场发展壮大。
王亚楠则认为,自己之所以成功,是赶上了国家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好政策。回到家乡后,他先是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掌握了养殖肉牛的技术,又申请了30万元的财政贴息创业贷款,解决了资金的燃眉之急,平常谯城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还经常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及时化解小牛生病等养殖中遇到的难题。
“下一步,我想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王亚楠表示,他将继续向周边养殖户和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利用皖北粮食基地的自然优势,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养殖理念,推动种养循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记者从亳州市人社局和共青团亳州市委员会了解到,近年来,亳州通过“优政策、搭平台、强保障”,组织创业培训,提供创业补贴、财政贴息贷款,成立青年创业园,开展“青年创业之星、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选,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像王亚楠一样回到家乡,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之路,他们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成了乡村振兴一支重要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