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小小的桑葚不仅让我们村脱了贫,还让乡村振兴有了盼头。”每次看到来来往往的游客,谯城区观堂镇晨光村党委书记张海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游客在采摘桑葚
游客在晨光村参观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晨光村下辖14个自然村,耕地7180亩,曾因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项目稀少等原因,成为观堂镇重点贫困村。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精准帮扶下,该村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的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以优质果桑种植示范园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晨光”品牌。
2015年,晨光村以“村两委+公司+农户”“旅游乡村+”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多方筹措资金,成立村级集体企业——亳州市鼎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以村集体名义流转土地33亩,建成优质果桑种植示范园,发展桑葚规模化种植。该村将果桑产业和旅游扶贫相结合,尝试延长加工产业链,深挖产品附加值,与亳州汇仁堂饮片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桑葚干、桑葚酒、桑皮、桑茶等系列产品,不仅招徕大量游客,更逐渐显露出品牌效应。2016年以来,小桑果为村集体和周边群众累计带来260万元收益。“因我村旅游扶贫效果显著,已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张海说。
多元化经营有特色
在桑果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之后,晨光村主动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结合亳州市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以观北生态园德龙化石馆为看点,谋划组织“桑葚采摘节”“药膳美食节”“书记代言”直播带货等活动,仅在2020年“第五届桑葚采摘节”开幕式活动中,2小时网上直播浏览量达13万人,活动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200余名群众参与服务工作,累计受益达110万元。
该村还实施“引凤还巢”行动,鼓励致富党员、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并成功引进亳州市观北生态园管理有限公司、亳州市宏鼎中药材合作社、子桐家纺厂等7家企业,有效激发村集体发展内生动力。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群众采取个人自种和承包并举的方式,种植香椿、秋葵、葡萄、草莓、苔干、大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种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全村共有设施大棚120个,有效带动50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增收11660元。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大河有水小河满。集体富裕了,晨光村不忘返利于民,共享发展成果。
自2014年以来,晨光村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提升改善旅游交通道路,拓宽硬化主干道路11.71千米,建设优质桑葚采摘种植示范园60亩、游客服务中心1座、旅游停车场4000余平方米、旅游厕所4座和旅游标示牌50个,完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12个,建成村级文化场所2个、移风易俗礼堂1座,增设农家书屋、农耕文化馆,争取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驿站一处,开通直达城区公交线路1条,实现15分钟一班次运营。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极大地改善了旧日农村面貌,实现了从一个贫困村向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成功转变。村党委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决定每年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拨出25万元用于帮扶困难群众,确保全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不落一人。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1元公交坐到城,路灯也亮起来了,我们走在路上,看到房前屋后的鲜花绿树,心情更畅快了。”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张阿姨骄傲地说,现在乡亲们“钱袋子”鼓了起来,村容村貌也美了起来,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了。